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让学生学会描写

作者:程予东




  怎样才能在写作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描写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教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之上传授描写的方法。尤其要注重讲读课中精美的文段,给学生写作的榜样,从中总结经验。
  
  一、描写应抓住人物特征
  
  朱自清这样描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他穿着长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作者以细心观察为基础,通过探、攀、缩、倾等动词把父亲年事已高,身体肥胖,行动不便的特征写出来了,这些动词的运用充分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而又朴素的爱。
  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撷取生活中某人的某个特定镜头,抓住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及性格特征。如有位学生摄取了家庭中父亲向母亲交工资的那一刻,描写得绘声绘色,形象逼真:爸爸一进门,看见妈妈靠着沙发,闭目养神,他连忙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信封,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叠钱,双手递到妈妈面前,低声说:“钱,两千零八十五元。”妈妈连忙正身坐起,眼前一亮,睁大双眼,她把食指往舌头尖上一抹,尔后接过钱,再往拇指和食指上吐些唾沫,一张一张地数着。一张,两张,三张……“对了,两千零八十五,一分不少。”说完,从中抽出了二百元,扔在茶几上,厉声说道:“这是你的零用钱和应酬费用,省着点。”
  看了这段话,即使我们没有见到这位母亲,也能从她的动作和语言感知其精明、泼辣的性格。
  我们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忌讳面面俱到,对于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描写可以不遗余力,而对于那些无法真正体现人物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的描写,无论你的语言多么形象、入微传神,都可以弃之不顾。
  
  二、人物描写是动态的,可用对比手法
  
   “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描写是这样的:“……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这是“我”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语言,而“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再见到闰土时,作者这样描写他的语言:“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不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少年闰土的语言干脆利落,爽朗而有生气,朴质而又生动,足以表现出他的聪明能干,热情纯朴。而中年闰土的语言则是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恭敬而又含糊,表现出他的迟钝麻木,胆小怕事,无可奈何。从时间的跨度上对闰土语言的对比描写揭露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遭受的残酷折磨,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新生活的道路。
  通过对课内语段的阅读学习,学生写作就有了的模仿可能性。例如某生这样对比着描写父亲: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身板壮实的一个中年男子肩上托着大袋的粮食,一下让我想到了父亲,记忆中父亲的衣服敞开着,他把两百斤的稻谷挑在肩上,甩开了脚步前行着,我能听见扁担发出快乐的吱吱声。可是回到家我呆住了,那么结实的父亲竟然病倒了,他见我回来,手扶床头挣扎着要站起来,父亲的身子轻飘飘的像风中的树叶,我的心涌起一阵绞痛,干着舌说不出要钱的话来。
  
  三、重视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们要指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表现中心服务的。环境描写是小说、记叙性文章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因此写这类文章时就要对环境进行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例如《故乡》是这样描写当时环境的: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的活气。
  此处的环境描写不但弥漫着死寂的气氛,显现了农村经济的破败,而且还烘托了人物内心的悲凉,也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要使环境描写产生理想的效果,还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要求:其一、认真细致的观察是环境描写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一点,环境描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时还必须思考,对观察所得进行梳理、比较、辨析。总之,观察并不等于不辨真伪,不分主次地照单全收,必须去粗存精。其二、结合人物或自己的主观感受也是环境描写成功的要诀。环境描写只是作品的一部分,而且往往不是主要部分,因此环境描写必须摆正位置,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为描写而描写,为炫耀而描写。同时,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已经不是纯客观的翻版,而是经过作者主观加工的产物,是表现人物个性的工具,因此正面或侧面,直接或间接,多端或单一的结合主观感受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难以避免的,正确对待,恰当安排是唯一理智的选择。
  写作中描写的教与学要在阅读蓝本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还必须辅之以相应的写作训练,只有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描写的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单位:浙江象山县荔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