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让作文多些文学的血液

作者:孟凡军




  有评论家说过,“写作”其实就是“向哲学要发现,向文学要表现;哲学性是文章的灵魂,文学性是文章的血液”。什么是文学性?参照语文专家的解释,即作品的“创造性、形象性、情趣性”。下面,就文学性的这3个特征,谈谈记叙类作文增强文学性的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在构思上巧设波澜,增强文章的“创造性”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文章应该设置一些波澜,使文章变得不同一般。这个“不同一般”其实就是“创造性”的体现。设置波澜的方法有:
  1.首段制造悬念——为避免平铺直叙,在文章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是直接用情节中矛盾冲突最尖锐的部分作开头,然后采用倒叙、补叙的方式将文章情节连缀完整。
  高考佳作中常见具有此类特点的范文。如2005年浙江考生《母亲的铁盒》一文开头:
  “这是在重病房外的过道处,吵闹声充斥着整个走廊,三个亲兄妹在房外争着遗产,而房内侧躺着正在急救的母亲。”
  作者由病房写起,开始就设置悬念,将矛盾冲突最尖锐的部分一下子呈现在读者面前:母亲究竟留下了多少财产,让三兄妹弃急救的母亲于不顾?这个疑问一直吸引着读者,直到后来才道出真相,解开悬念。此种方式,使这篇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充满戏剧性,
  2.抑扬手法的运用——“抑扬手法”即“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喜先悲”“欲悲先喜”等手法的总称。这些手法,能使文章在这一起一伏、曲折变化的情节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小说《丰碑》写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红军在翻越大雪山途中发现了一位冻僵的战士,他穿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率领队伍的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了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然而,别人却低低地告诉将军,这位冻死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
  本文中,作者明显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技法,军需处长在读者心中的形象也经历了由开始不负责任、疏于职守到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转变,读者必然沉浸在这动人心扉的艺术境界里。前文的“抑”和后文的“扬”增添了文章的无限魅力。
  
  二、在描写中创设情境,增强文章的“形象性”
  
  在记叙类文章创作中,创造情境、创造场面是使其形象性的最基本手段。说到底记叙类文章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的就是时间的延续,“横”的就是空间的展开,而情境、场面就是对人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情境,文章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如何创设情境呢?最主要的就是调动各种描写方法:有关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行动描写,以及环境景物描写,另外一定要穿插传神的细节描写。当我们的这些描写能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时,我们就成功了。雨果《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就有典型的情境设置。
  
  三、在行文中加入道具,增强文章的“情趣性”
  
  使记叙文富有情趣性的一个最重要手段就是巧用道具。作者在文中,应该似导戏的导演,让舞台上的角色常常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这个“道具”,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表达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二十先令的银币》就充分利用了“20先令的银币”这个道具,既展现了这个世界穷人物质上的贫穷,又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二十先令的银币”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另外,道具的出现,也往往会使文章线索清晰,使作者抒发情感有了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一个好的道具,能使文章意趣昂然,把情感、认识都潜藏在道具之下,又通过道具折射到读者心中,形成共鸣。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有父亲为“我”买橘子的描写,那几颗橘子其实就是鲜活的道具,灰衣的父亲胸前捧着红红的橘子,黑红映衬,那几颗橘子不就是父亲那拳拳的爱子之心么?
  使文章充满文学性的手法还有很多,但囿于篇幅,我们只能从三个角度来进行尝试,目的是引导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摸索出更多的方法,让文学性的血液充溢全文,让文学之光照亮你的文章。
  
  单位:江苏邳州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