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中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美的鉴赏
作者:郑信穆
那么,应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鉴赏作品中的美呢?下面我以中学语文教材中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为例,从主题、人物、结构、语言四个方面,谈谈如何把握这篇小说的审美特点。
主题之美
主题是文学作品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时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因为它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美的载体之一,因而文章的主题具有美的外在和内涵。一般可以通过深入地研究事件和人来进行,不同的小说有着不同的特点,也有着不同的主题之美。
《荷花淀》的主题的美是独具一格的。在这篇小说中,战争似乎总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即使是较为清晰的那一场伏击战,作者也只是以轻松明快的笔调来描写,不着意展示战争中本应有的严酷、壮烈和惊心动魄。作者精细的笔墨更多地用在展现以水生和水生嫂为代表的冀中儿女身上焕发的人性美、人情美上了。正是这群优秀的冀中儿女身上迷人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压制住了残酷战争,从而向我们昭示了本文美的主题:人性美、人情美是战胜战争最有效的武器。难怪孙犁也说:“我最喜欢我写新的抗日小说,因为它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
人物之美
文学是人学,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一部小说有无令人不忍释卷的魅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否吸引人至关重要。因此,所塑造的人物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整部小说具有美的特性的点睛之笔。
孙犁的《荷花淀》是美的典范。说它是美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孙犁在这篇小说中独创了集人美、人情美为一身的以水生嫂主要代表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小说一开篇,便将女主人公置身于一个由皎洁的月光、银白雪花的席子和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交织而成的优美环境中,给人一种贤惠、勤劳、秀美的美好印象。在夫妻话别的过程中,一边是缠绵悱恻的夫妻之情,一边是迫切紧急的国家之需,水生嫂懂得权衡孰重孰轻。面对着家庭利益和民族利益的冲突。水生嫂经历了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从心中震惊,到理解支持,到难舍难分,到狠作决定,到答应嘱咐,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位女性丰富、高洁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极富艺术感染力。
结构之美
美在散文化。孙犁说过他写《荷花淀》时没有作情节安排。对于一篇小说而言这样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我想能不能这么理解:在《荷花淀》中,你看不到一般小说所具有的因果链环的情节结构,更看不到精彩离奇、扣人心弦的情节,零星可见的只有冀中儿女普通的日常生活和战斗片断,这样更真实、自然地显示平凡人生活的本来面目,写的好像就是我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其实这就是情的淡化。这主要是由于本文不落入大部分小说都具有浓厚叙事性的窠臼,而大量吸收了散文的抒情性的缘故。因此,它并不以情节为主,而巧妙地运用散文式的写法,紧紧围绕冀中儿女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选取相关的貌似零散的情节片断(夫妻话别、寻夫遇敌、组织队伍),并通过冀中儿女(特别是水生嫂)思想发展变化(惊讶一理解一难舍一答应)这条线将它们水乳交融地合为一体,从而独创了一种自由灵活、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小说结构。
语言之美
美在乡土气息。解放区文学创作的主要对象是文学欣赏水平不高的农民,因此,作家们都努力创作通俗作品,正如赵树理所说的:“写的东西大部分是想写给农民中的识字的人读并且想通过他们介绍给不识字的人听的,所以写法上对传统的那一套照顾得多一点。”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大多是群众口头上的语言,方言俚语入文,行文没有文绉绉的书卷气,而是通俗化,大众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美在含蓄蕴藉。含蓄蕴藉的语言能让人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荷花淀》的语言的含蓄蕴藉美是很突出的,这是因为它巧妙运用了婉曲的方法。因此,只要我们对这种方法进行分析,就不难把握这篇小说语言的含蓄蕴藉美。婉曲,就是当有些话不便直说或不愿直说时用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荷花淀》中那些青年妇女的对话就是这种方法的绝佳范例。那些“藕断丝连”的青年妇女明明心里特别想念自己参军的丈夫,却由于女性特有的矜持和羞涩,把自己的这种正常感情掩盖了起来,不想让别人知道,为此她们编造了一如“可是忘记了一件衣裳”,“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之类的借口,好像并不是自己主动想去似的。
总而言之,这篇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种种独特的美。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从以上几方面鉴赏作品的美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教材中其它的文学作品上,针对不同文章的不同特点鉴赏不同的美,让学生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但要注意的是,每一篇文学作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在鉴赏教材中文学作品的美的同时,也别忘了找出“不够美”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所鉴赏到的美才可能是辩证的、真实的。
单位:福建德化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