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人文教育与图书阅读

作者:关瑞英




  第一,不要功利化。有些书作用于一时的特殊需要,更多的书则对人格和品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且回报是漫长的。我们既要去读所谓“有用”的书,去获得物质财富;更要去读“无用”的书(侧重于培育人的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书),以提升我们的心灵高度。
  第二,学会坚持。孔夫子将读书学习分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这是读书之本道。就一般人而言,在读书学习的路上,应如一句格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奋而不畏劳苦的人才会有收获的喜悦。且大凡成功的人,都是有其超凡毅力,坚持到底的人。况且,书籍的正确性永远是有限的。读书没有恒心,不能跟踪事物的新进展、新动态,那么我们的思想必然陈旧、浅薄。再者,读书的时间往往是与生活有冲突的,谁也不会终生有宽松的时间去读书,那也只能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去“挤”。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是有的。一位哲人曾说过:“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只有五个字:我没有时间。”时间是恒定的,挤出来,就成功了;没时间,正是失败者的遁词。真可谓读书难在坚持,贵在坚持,成在坚持。
  第三,最重要的是社会坎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决推进素质教育进程,要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宗旨,坚持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学科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个性特长亦不容忽视。要不拘一格育人才。教育要以人为本,使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其精神的成长。要净化文化市场,多出书、出好书,清除文化垃圾。一位哲人说过:“不好的书,告诉人错误的概念,使无知者变得更无知。”这点明了有选择地读书的重要性。再者,要学会结合实际读书,学以致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古训。鲁迅先生告诫人们:“死读书,是害己,一开口便害人。”可见学习方法与态度又多么重要。而在学生读书方面,则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学会做人,成就人生;二是学会作文,成就学业。就后者来说,就是要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在作文上拿高分。而大多数学生会说记不住,记住的在写作时用不上。其实这还是不得真法,那么真谛是什么?那就是林则徐的警言:“常读始能记,常记始能用。故目览、口诵、手抄,则下笔汩汩然自有汁桨也。”要把读书作为硬性教育内容和任务,使多读书、读好书的学生在升学上不吃亏,培养出更多的文化底蕴宽厚,思想深刻、品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优秀人才。
  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教室、实验室、图书室构成学校教育的三大领地,三位一体,不可缺失。要把阅览室当作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汲取营养的花园。开卷有益,读史可以明志,研哲可以晓理,品文可以传道,嚼诗可以冶情,读好书,可明正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之后,才能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读书对一个民族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国家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基础所在。正如日本池田大佐所言:“一个国家没有书籍,等于是没有主人。读一本书如同人生中插入一根钢筋,会坚强不倒的。”读书可以使学生形成坚韧的意志品质和完整的人格;可以提升人的道德水准,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升华;读书能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精神信念,实现人生观层次上的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超越。
  总之,社会要发展,时代要进步,历史要前进。谁不与书为伴,谁就将被孤零地甩在后边。人文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少了它,人格就不健全,人的形象就会受损,图书阅读则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读书越多,文化底蕴就越深厚,人活着的底气就越足,人的精神境界就会越高,人生也就越充实和富有意义。
  
  单位:河南郏县第一高级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