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经典
作者:朱育华
之后,这样的事情多了起来。如有老师上《水浒》节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不少学生并不赞同鲁达的做法,并不认可鲁达是英雄这一提法,甚至有学生认为鲁达是一个典型的地痞流氓。他们认为,鲁达依仗自己身高体壮,武艺高强,野蛮粗鲁,身为武官,目无法纪,随意打人,甚至草菅人命,能说学生的话没有道理吗?
看来,时代在发展,道德观与价值观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于是,学生的有些认识与传统认识发生了偏差,甚至产生了碰撞。读经典时,面对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语文老师往往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以期把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引到传统认识的道路上去,这当然是一种办法。然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也并非屡试不爽,笔者认为,那种引导学生接受了传统认识就长吁一口气,学生没接受“权威”理解就自认教学效果不好的行为是大可不必的。
学生的认识理解受到自身阅历、外界环境及已有知识的支配,带有个性化的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且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作者根据既定思想写的东西,读者读后也不一定与作者的思想同步。如《养生主·庖丁解牛》的本意是谈对养生的看法:学会钻空子才会活得轻松,以尽天年。但人们读后产生了与作者不相同的认识: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并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可见,对学生的新认识没必要大惊小怪。
不仅教学如此,编者在选择经典作为教材时也要考虑这个问题,以免“拉郎配”,造成所选经典与同一单元其它文章不和谐。
总之,不管是教材编写人员,还是语文教师,都要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经典。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阳逻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