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师说》与古文运动

作者:吴世英




  我们讲《师说》,总不免要提一下唐代古文运动。那么,《师说》与古文运动是个什么关系呢?弄明白了这一点,对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无疑是有帮助的。
  先从古文说起。“古文”这个概念,是韩愈最先提出来的。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之为古文,并把它与“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开来。在中唐德宗统治的后期,由于韩愈等人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到宪宗元和时期,又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古文于是业绩更著,影响更大,终于渐渐压倒了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谓的“古文运动”。
  从贞元十二年(796)至贞元十九年(803),这一时期韩愈用他的古文写下了一系列重要文章,宣传儒家思想,指示儒学道统,并提出了古文写作的中心内容和具体要求。著名的《师说》就写于此时。这篇论文,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以从师为耻的不良风气而发的,但与他提倡古文运动的中心命意也是以一贯之的。文章一开始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后,就紧接着指出“师”的重要作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此,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有着极简明的解释:“他所谓‘传道’,便是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道;所谓‘解惑’,便是排斥佛、老。”这是因为在韩愈看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惑”主要就是惑于佛、老的“异端邪说”,因而迷失了可匡救时弊的孔、孟大道。所以就更要发挥“师”的作用,来教授学生学业,传扬孔、孟之道;如此,庶几可使思想趋于统一,政治臻于清明。至于以谁为师,那就完全要以“道”之有无为依归了,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也。这“道”,也即儒家孔、孟之道。
  柳宗元文学见解与韩愈相近,造诣不相上下,而自承不敢为人师。(当时,“惟佛寺中和尚得称师”——钱穆《中国文学论丛》)韩愈却独能“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抗颜而为人师”,因而“友生极众”。这样,在提倡古文、打破骈文的桎梏方面,他的“摧陷廓清”的劳绩,自然较柳氏大得多,影响也更为深远。这与《师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也是分不开的吧。
  《师说》末段云:“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这“好古文”“六艺经传”“学于余”几句,似乎已暗示了本文与古文运动的关系。
  
  单位:武汉市新洲区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