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教学的“立足”与“拓展”

作者:金希远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
  
  一、立足课堂 拓展课外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的意思是语文学习的正确方向是现实的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纠正了过去那些以语文知识、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树立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的意识,就应该开发语文学习资源。利用语文学习资源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语文学习资源应包括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课堂和课外两方面下工夫指导学生学习语文。(一)立足在课堂。学生的大部分生活应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是不容置疑的。广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1)用好教材。教材选文一般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有利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关于教材,叶老曾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指导学习的例子。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是用教材,要通过教材的学习达到提高能力、素养的目标,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2)优化教学结构,开展自主、合作、讨论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最终的知识建构需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语文是一门充满感性和体验的学科,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而不依赖或等待教师的答案,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语文学习应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完成学习,教学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努力搭建一个让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平台,用老师的真诚与努力换取学生充满真情的回报。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对于学生的真诚的表达,即使有些不够规范、观点奇异或不完整,教师也要多一份包容、多一份鼓励与欣赏,尤其对创新意识的观点要多肯定。慢慢的,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兴趣被激发了,就会体会到一种倾诉后的畅快。(二)拓展在课外。在立足课堂同时,还要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语文学习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时时有语文,事事皆语文,生活才是语文教育的真正课堂。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汲取营养,从而激发语文教学的活力,展现语文的独特魅力。还可结合教材听说训练,安排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并与学生平时考查成绩相结合,促使学生自觉参与活动,达到课内课外的有肌结合。
  
  二、立足校园 拓展社会
  
  (一)挖掘校园学习资源:(1)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创设一个美的氛围是不容忽视的。在特有的氛围下,学生的联想、想象活跃,阅读兴趣更浓。氛围营造得恰如其分,就会牢牢捉住学生的视听和心神,引起他们寻幽探微的兴趣。并在思想上得到感化和提高。这种诗意的氛围的创设,对于调动学生的相关的理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因素,深入他们的美读层次,增加他们的审美悟性,起到了催化作用。(2)营造教室文化氛围。教室这一方天地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需要精心设计布置,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要让学生一走进教室便受到墨韵书香的浸染,达到心灵澄澈的境界。教室可以张贴哲人先贤的画像,悬挂警世励志的名言;可以布置学生自己的富有个性特色的书画作品;可以开辟班级学生作品发表园地;可以班级订阅有关学习的报刊杂志;可以组织学生拿出自己的课外书刊读物,建立班级图书馆;可以利用黑板报开辟班级论坛,让学生纵论天下。总之,让学生进入教室就仿佛步入知识的殿堂,徜徉于文山书海。(3)发掘校园学习资源。一般来说,校园宁静清新、幽雅素朴,富有文化气息,是读书求知的适宜之地。这里有各式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建筑,这里有花草绿地;这里每天有红日蓬勃升起,这里有朦胧的月挂林梢。你可以课间余暇漫步林荫小道放飞思绪,你可以回廊假山旁静坐休闲小憩,你可以图书馆里捧书静思默想,你可以运动场上龙腾虎跃。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这一串串美妙的时光都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感悟,去记录。应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我们的学习资源。(二)寻找家庭学习资源。学生活动的主要环境除了学校,也就是家庭,学生的许多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家庭也是最富有生活情味的地方,是进行情感教育的良好场所。情感性教育是语文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语文教学没有理由不抓住家庭教育这一有利资源。“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子女的学习付出很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有血有肉、饱含感情的子女应该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尝试开展“亲情,感恩”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孝敬长辈、关心父母、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开发家庭教育资源的另一重要方面是指导家长正确教育子女。作为老师应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全面协调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优良的家庭环境。比如,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去除封建家长制作风,对子女多一些理解,多和子女沟通。多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对孩子进行耐挫教育。在孩子遇到困难错误时,多一点鼓励、激励,少一点指责、批评等等。(三)利用社会学习资源。新课程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关心生活、关注社会。这也是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语文学习资源。有有形的社区街道、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众场所,有大量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有无形的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经验等。语文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街头寻找错别字,净化语言使用环境;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查询资料;可以去科技馆领悟科学魅力;可以登高望远,发思古之幽情;可以收集整理民俗风情,可以讴歌颂扬家乡风物文化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学生走向社会。(四)运用网络资源。学语文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走向普通百姓。网络资源的最典型化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知识容量大,为我们生活学习提供大量的信息,使人们的学习交流更及时、更开放和更便捷。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带头自觉掌握网络应用技术,运用网络技术服务语文教学,扩大知识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拓展师生交流渠道,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有效的手段。于此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应用网络,让网络为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提供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表达交流,拓宽学习的空间。
  
  三、立足实践 拓展活动
  
  学习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活动。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综合专题活动,对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语文素养都是有益的。(一)依据课文本身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比方,进行诗歌教学,可开展以朗诵为主的活动。学习小说类的故事性比较强的叙述性作品,可以让学生尝试把课本改写成剧本进行表演。对有些情节上富有悬念,结局比较含蓄的文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叙写、改写,通过叙写、改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之后,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分为六小组(每组大约8人),首先根据对文本的理解编写成剧本样式,然后与其他小组交流,再补充修改所编写的剧本,剧本完成以后,由他们自己组织人员进行戏剧演出比赛,并在班级内公布评比结果。这样,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写作、说话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就进行了“文学创作”,这样还会对写作不感兴趣吗?所以,把课堂语文教学巧妙地设计为一个个研究性活动,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积极的思维,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二)开展主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使语文学习生活化。美国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从活动中学等教育观点,就是强调在活动中学习的重要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自然是一条良好的捷径,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途径,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探索实践,这也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注重强调的。笔者根据所带班级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如成立班级文学兴趣小组,指导他们开展阅读写作活动。开展读书、评书活动。开展诗歌朗诵、咏唱活动等。
  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背景下,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教育目标、教学行为都应有新的认识。语文教学应拓展学习空间,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单位:浙江诸暨市店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