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新课改带给语文教师的思考

作者:周菊芳 高彩娟




  周菊芳,女,浙江省绍兴市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长,绍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十佳师德标兵”,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绍兴市政协常委。1984年毕业于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1989年获浙江教育学院中文本科学历,2001年完成华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业。先后有二十余篇学术论文、课题报告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主持市属、市级、省级等5个课题的研究,其中《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验为绍兴市十五重点规划课题、浙江省规划课题,并获得了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所领导的绍兴文理学院附中在赏识教育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取得的成绩受到包括《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内的各级媒体的关注和宣传,社会影响较大。
  
  我们文理学院附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但是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老教师碰上了新问题。借一次语文教学座谈会的机会,我们向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我们校长的周菊芳老师提出了一些问题,周校长侃侃而谈地给我们做了解答。
  高:新课程理念给语文课堂带来了哪些变化?应如何认识这些变化?
  周:我觉得首先表现为教师们已认识到建立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并比较自觉地在改变着自己以适应这种变化。作为课堂中仅有的两类角色,其关系究竟该如何表述,这与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相关。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清楚为终级目标,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师道尊严、居高临下自然不可避免。但新课程要求的教学却必须以学生为课堂主人,那么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便是教学目标完成的大敌。尤其是语文学科,其本身所具有的浓郁的人文性就不可能只凭理性的分析就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更多与老师平等对话互动感悟的机会,他们就很难真正了解文本,体会出作者当时的情感轨迹,因而也难于感动学生,无法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从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语文老师对构建课堂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比较到位,都能自觉运用学校提出的赏识教育课堂十大策略中的“平等亲和”策略,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
  其次,师生角色的转换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体现。在新课程中,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语文课上这种变化可能更明显些,因为毕竟语文是母语。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身上其实蕴含着连老师们都无法想象的创造力,当老师们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后,学生身上潜藏着的能量找到了一个喷发口,不管对错与否,他们都能以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独特的“译码”,这种主动学习的热情是过去的语文课堂中从未有过的。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现在更多的是能听到“对话”“生成”这些词,看到“对话”“生成”的影子了,这是新课程带给语文课堂的又一个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而新课程的课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这就必须转变学习方式,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欣喜地看到,现在的语文课堂中老师不再唱独脚戏,玩单人转,而是十分注重运用“对话”理论去组织课堂,充分利用各种对话途径,实现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和师生对话,通过有效的多层次的对话引导学生去拓展思路,生成问题,进而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可以说,对话意识和问题生成大大拓展了语文课的容量,丰富了课堂层次感,也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高:作为校长,也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您能否谈谈新课改给语文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周:从教23年来,一直没有脱离过教学一线,按理说也应有些教学经验了,但却感觉到语文越来越难教了。不过我想这应算是一件好事,至少能让我们认识到语文学习很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新课改,的确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我觉得至少有四点值得注意:一是要有更深厚的积累,二是要有更丰富的情感,三是要有更广阔的眼界,四是要有更多的课堂智慧。为什么呢?
  对一个语文教师而言,积累一些相关的知识是最起码的要求。在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完全在老师的掌控之下,一节课需要哪些知识早在教案中;但新课程的课堂就不同了。因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表面看似乎教师可以“退居二线”,但正是这个“二线”却是“一线”的支撑者,引导者。给人一杯水尚且需要一桶水,更何况是支撑全班几十个人思维的大平台呢。所以教师如果没有更深厚的知识积累,势必不能担此重任。
  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和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方法目标一起确立为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一个突破。作为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显得尤为突出。古人云:诗言志。其实文章又何尝不是思想情感的结晶呢?要使学习者深受文章的感染,首先得教文章的人有感情。一个只会将文章条分缕析的人,即使思路再清晰,也是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情感波澜的,那么也就谈不上对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影响了。
  语文教师应有更广阔的眼界,我想很多语文老师应该是深有体会了。现在的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新知识的渴求很强烈,接受能力也很强;而另一方面,我们有不少老师却由于各种原因自身的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学生知道而老师不知道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种现象或许是正常的,但对教学而言肯定是不利的。我们不求老师什么时候都是“先生”,但让自己有更广阔的眼界,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却是每个教师所必须做到的。
  至于有更多的课堂智慧,这也是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要求。课堂是学生的了,被动接受变主动探求了,思维的火花到处闪现了,谁还能保证备课笔记是个“百宝箱”是个“万花筒”?没有随机应变的课堂智慧,谁又能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甚至哪怕是参与者?
  高:新课改已实施一轮,从学校层面讲,有哪些疑惑或问题值得注意?
  周:新课改最大的成功之处,我以为在于它的宣传力度和广度。经过三年实施,不仅教师而且家长,都知道了新课改;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都有了很多的改变;而学生更是直接从课堂中感受了新课改的魅力。但这并不是说新课改已经成熟了,毫无问题了。从学校层面讲,感觉还是有不少困惑和问题值得注意。
  首先是教材。语文教材仍是重复叠加性的“选本”,缺少课程内容的阶梯性结构系统;而理科教材虽然注重了实践性,但知识体系的严谨性显得不够,对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不是很有利,且难度比以前大,学生学习压力并没有很好地减轻。
  其次是学习条件。新课程注重学习的自主性,有很多时候学生须借助网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学得更好些,但事实上不少同学的家中并没有电脑。另外,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的确很大,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常上网查寻资料也不是很现实,况且还可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
  还有就是老师的问题。知识更新不够快,吃老本者多;有一些教师还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教学观念;由于中考、高考的压力,教师也不敢很放手,总唯恐讲得不够到位,作业布置得不够多,结果是留给自己学习提高的时间不多,导致教学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情况,都是新课程第二轮实施中有待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高:谢谢周校长给我们作的指导,使我们对新课改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全体语文老师会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做一个资深而又创新的新型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