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将对联艺术引入教学过程

作者:蔡沁云




  “两行文字”——对联,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丛林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枝奇葩。这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正与当前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琴瑟和鸣。不仅如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在中学语文试卷中时常能见到对联形式的题目,而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对联艺术,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实际行动。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联到底还是较为生疏的。那么如何将对联引入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培养爱联兴趣,激活语文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爱联的兴趣呢?
  首先,老师可以搜集些诙谐幽默的对联故事吸引学生,如《解缙续联戏富豪》、《改对联东坡发愤》、《穷少爷过年》、《泥水匠戏联》等,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上活了语文课,又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了解到了一些对联基本知识。
  其次,让学生多留心一些日常所见的对联,进行摘抄,体会其意思,如过年贴的春联、嫁娶用的婚联、丧白事的挽联等。形成习惯,使学生对对联的兴趣进一步浓厚,为以后的对联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学生对对联产生兴趣、略有了解之后,老师便可利用对联中优美的意境、深邃的哲理来巧妙地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学生的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真正激活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将对联艺术引入教学过程
  
  运用对联艺术进行教学并不是说只将对联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讲解,在我们日常的课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随时可以巧妙地引入对联。
  1、导语中的对联
  语文课的导语对学生感受、品味、欣赏课文的美,理解、消化、吸收课文的理,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引用对联进行导述,比传统的运用旧课或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要好得多。如讲授贾谊的《过秦论》,老师引入屈贾祠联一副“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把贾谊和屈原相提并论,让学生在未读《过秦论》时,便先了解了贾谊文章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很快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讲解中的对联
  老师平时可多搜集或自撰一些有关历史资料的对联,当有关的课文段落涉及到相关知识时,引入这些对联会有很好的效果。如“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一联可帮助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李白的文学地位、创作风格。又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联,可帮助学生了解到《史记》在史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在文学界的重要价值。这些对联都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3、概括课文时运用对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指导学生摘录、积累对联,时间长了,学生便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运用对联来概括课文内容。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描写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可以让学生尝试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这两个故事的事件经过、人物性格、作者评价等串成一副对联。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则可指导学生把撰写对联的重心放在行文思路和触龙的劝谏技巧上。运用对联来概括课文,是一种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内容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简洁概括的能力。
  4、语文基础知识中的对联。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了解掌握句子的用途、句子结构、修辞方法、仿句等基础知识。以对联为例句来分析讲解这些知识点,既深受学生欢迎,又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如中南海春藕斋联“四周红锦芳风暖;满地绿阴春昼长”,用形容词“暖”、“长”作谓语,是形容词谓语句,这是一个句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又如“高阁逼天朝日近;一川如画晚初晴”,以此联分析其修辞格,则可分析出其运用了夸张、比喻的手法。将对联与这些基础知识相结合进行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对联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引入对联,既能让学生继承文化传统,受到艺术熏陶,又能提高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这种虽传统却不死板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失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单位:武汉市旅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