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语文有效教学

作者:钱吕明 曹伯高




  新课程已经步入实施阶段,实施的关键在课堂。受传统知识本位、考试本位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尽管改革不断深化,课堂的人文性有所加强,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效率低下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在新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面对大量的矛盾和困惑,没有形成科学的共识,没有达成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路径。
  教学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所谓教学效益,用钟启泉先生的话说,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落实到语文教学,用王荣生先生的话说,就是要看学生的听说读写有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好些,而阅读教学,自然要看学生的阅读积累是否有所增加,阅读能力是否有所提高,阅读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当然,教与学是须臾不可分割的对立统一,离开了“学”,便无所谓“教”,因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动机,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便成为语文有效教学的前提。不过,前提问题是各科教学均须解决的共性问题,在语文教学领域,教师更多的应该琢磨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我们的文选型的语文教材,其教学功能一向是很不清晰的(夏丏尊﹑叶圣陶的《国文百八课》也许是一个例外)。同一篇文章,从文字语言,到篇章结构,到思想内容,再到写作特色,教什么,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果再加上五花八门的创造性教学,语文到底教什么,就更是云里雾里。相对于大纲时代的教材,新教材的教学功能就更不清晰。大纲教材是以文体定单元,毕竟还有文体知识可资凭借;新教材不约而同以内容定单元,教学目标就更没有定准。
  现在有一种流行甚广的意见,以为问题来自学生便是有效教学。问题是否来自学生,牵涉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问题,但就教学而言,提问就有一个与教学目标是否一致的问题。如果一概以问题是否来自学生定是非,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语文新课程到底是否存在。课程对课标负责,教材对课程负责。课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材解决用什么教的问题。如果在课程缺席的情况下,直接根据课标编写教材,那么,教材编写的随意性必然带来教学的随意性,带来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如果教材不能体现课程要求,这样的教材充其量只能作为语文读物;如果教师不能把握教材所体现的课程要求,他的教学充其量只能是盲目的语文活动,而不是语文教学活动。目前关于阅读教学目标“预设”与“非预设”的争论,关键要看是否对一定的课程负责,怎样对一定的课程负责。如果课文本身就是课程内容(如王荣生之所谓定篇),就要看学生的提问是否有利于掌握课文本身;如果课文只是指向课程内容的凭借(如王荣生之所谓例文、样本),就要看学生的提问与课程内容是否相关。
  作为本市“青蓝工程”培训班导师团成员,我上学期听了五位“青蓝工程”学员所上的汇报课,上的都是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从有效教学的角度考察这五节课,我发现许多环节是无效的。
  比如说,作者、独幕剧知识的时代背景是不用介绍的。另外,将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虽然不能说就是无效教学,但至少是低效教学。要实现《三块钱国币》的有效教学,还得看学生理解、鉴赏的困难在哪里。在我看来,就理解而言,杨长雄与吴太太争论的焦点是难点。就鉴赏而言,学生要品味出剧本语言的幽默性。这一点,学生想到的可能性很小,必须由教师提出来。
  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的有效备课,或曰有效设计。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先生认为:一要传授方法,揭示规律,二要讲疑解难,注重实效,三要主线鲜明,整体性强,四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宁先生还总结出了多种设计思路,这就是抓联系,抓因果,抓演变,抓线索,抓头绪,抓评价,抓特色,抓警句,核心是从教材出发,从课程出发,注重实际效果。
  钟启泉先生指出,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每一位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就会在实际教学中丢掉花架子,去掉表面文章,少说空话,多干实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第二,在文选型教材的教学功能仍旧不够明朗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的教学资源能否得到成功开发,学生有无开发学习资源的热情与能力,教师自己能否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关键看语文教师自身是否优秀。第三,各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语文教学改革很难尽如人意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是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这一领域,可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单位:江苏兴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