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创设写作情境 激发写作兴趣
作者:魏运梅
一、提供素材环境,引学生置身其中教师要根据写作目的,人为制造某种环境,让学生以此为素材,构思成文。如一位教师从命题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伪环境:教师到教室发《语文报》,订报纸的同学都显得非常高兴。老师拿出了一份撕破了的报纸,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把报纸发给谁,而是要大家申诉要那撕破了的报纸的理由。一个同学说:“报纸坏了照样可以看。”另一个同学说:“我是班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同学树立榜样。”还有一同学说:“我是学习委员,发报纸的事本来归我管,这破报纸应该我拿。”调皮的张小虎发言:“先人后己是一种美德,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是心灵美的表现。”听了张小虎的发言,老师把撕坏了的报纸发给了调皮的张小虎,因为他的发言最有说服力。就发报纸这件平凡小事,教师随之命题《一次有趣的测验》,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由于学生耳闻目睹了当时的情景,加上自己内心也经历了一场“要”和不要的考验,“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写起文章来也就下笔如有神。教师设计这样的环境,寓写作教学于乐趣之中,寓教于乐自然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提供假设场景,让学生充分想象
教师要根据训练要点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设置特定合理的环境情节,引发学生写作情趣。调动其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使之展开丰富联想。如在处理以人物形态、神态为描写重点的文章时,可以假设这样的场景:一个冬天的早晨,妈妈推开门一看,漫天飞雪,扑面而来,妈妈喊道“下雪啦!”请你描写全家人听到这句喊声后的动作、表情。这种假设能够引起学生对往事的回忆、联想,没有绞尽脑汁之苦,反而有浓厚的兴趣,写起来得心应手,许多同学都写得非常精彩。
三、提供观察环境 让学生有感而发
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有所感,才会产生写作的欲望,而所感,又必定是产生于观察之后。教师要留心观察周围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了解社会生活。如:春游踏青,夏令露营,秋日登高,冬季赏雪等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生活,积累素材,丰富写作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初一新生入学,为了让学生更早地熟悉学校,老师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校园一瞥》,并让学生亲自去观察一番,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感官,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去观察校园,就会发现自己校园可写的地方很多:蓝天白云下的巍峨耸立的古塔,红花绿叶中映衬的教学楼、实验楼,绿茵场上挥汗如雨的体育健将,讲台上手执教鞭辛勤耕耘的老教师,盘旋于古塔四周鸟儿的莺莺叫声,风吹柳叶的低低细语。浓郁醉人的花香,校园的芬芳都给人一种喜悦,一种激动,从而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同学们的作文也写得细致入微,各具特色。
四、提供讨论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
良好的辩论环境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有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我们作文,要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作文并不神秘,他就是用笔写自己心理要想说的话,心理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不粉饰,不捏造。如果能够把自己想说的话如实地写下来,心理怎么想就怎么写,无拘无束,就能够写出真实,生动感人的文章来。这样做一方面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原来如此,我能写好”的喜悦,树立起信心;另一方面,也就给教师的作文教学找到了“切入口”。教师的作文命题自然是要有的放矢,贴近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的生活。“家庭生活”系列和“学校生活”系列的命题,学生就会感到有写头,有抓头,有亲切感。写起来自然会得心应手,激情四溢。教师的作文命题一旦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他们自然就会有一吐为快,不吐不快的冲动。
五、点拨鼓励 点燃热情
学生写出了自己要说的话,教师就要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成功的作文评改课,乃是点燃学生写作热情的导火索。事实上,一无是处的作文是没有的,大至一句一段的安排,小到一字一句一标点的运用,教师要以点拨鼓励为主,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讲评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要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讲评中,看到自己作文的长处,获得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功体验,讲评者春风化雨,语重心长,受评人信心倍增,激情澎湃,说不定此时学生就会产生继续写一篇的冲动。
做到了这些,枯燥的写作会变成一种愉悦的情感活动。学生感兴趣做某事,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文尤其如此。因此,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作文、乐写作文。
单位:湖北公安县斗湖堤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