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旁征博引的方法与作用

作者:张永存




  旁征博引是一种能使文章厚重、亮丽的好方法。具体掌握旁征博引的技巧,了解旁征博引的作用,对提高我们中学生作文的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旁征博引的方法
  
  1、直接式引用
  如:我们不想放弃“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诗情画意。
  这是对诗句的直接引用,对其他类型的征引对象也一样可以这样直接引用。这种方法能彰显考生的丰厚文化积累。
  2、拟人化引用
  如:落叶对这个天地无比依恋,然而,当秋风吹来时,它毅然飘落,告别这个美好的世界,成全明年即将萌发的草芽……
  许多物象我们都可以赋予它人格力量,再如蝉、蛾、蝶、雪莲、松树等等。将物象拟人化会给人以物人同化之感,大自然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的,都有各自的灵性,只要我们赋予它人格力量,它们就能活起来。
  3、借代式引用
  如:举目四望,古今中外,有多少英雄豪杰因内心之好恶而惨遭滑铁卢?
  此例用“滑铁卢”指代古今中外的英雄豪杰因一时之好恶而遭遇决定性的失败,使文章即言简意赅,又意蕴绵长。
  4、转述式引用
  如: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价值的大小,要看他贡献的大小,而不是看他获得了多少荣誉。
  这种不加引号的转述法,往往是对某名言名句不能准确记忆或因文字太长等缘故,而只取某大意的一种方法,此例源于爱因斯坦的名句:“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应看他取得什么。”
  5、概述式引用
  如:我们用事实论据证明观点的时候,不可能把人物事件的详细经过都写出来,而是针对观点,抽取最有效的信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述出来。
  如:三国旧事依旧明朗,昔日之覆辙岂能重蹈。是谁让一代枭雄董卓含恨离世?是他的最信任的义子吕布。是谁偷换了曹太公墙上的金砖?是他最宠爱的小儿阿瞒!是谁捧着张飞的头奔向敌营?是他亲自挑选的副将。……
  6、仿制式引用
  如:诗人流沙河有句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导我们走向黎明。”我们可以仿制为:“探索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探索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探索是灯,照亮前行的路;探索是路,引导我们走向黎明。”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这种句式仿制出“追求”“行动”“拼搏”等词语引领的句子,这种取用名句的形式或利用其部分内容的仿制,有时能增强文章的文采,有时能扩展文章的内蕴。
  7、交融式引用
  如:“印度人说,飞鸟和天空最美,他们是我的母亲;而中国人则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明月清泉、野渡横舟最美,他们是我的归宿。”
  这种征引方式,是将前人诗词名句中所用的意象直接融进自己的表述之中,这种方式能充分体现考生的文化积累和语言运用的灵活性。
  
  二、旁征博引的作用
  
  1、用作标题,深刻醒目
  如《一蓑烟雨任平生》引用了苏东坡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诚”》化用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众人划桨开大船》用歌词为题,《善假于物》用荀子《劝学》中的语句为题,《近墨者黑》用俗语为题……
  2、用作题记,先声夺人
  如一考生用灏涵先生的《珍惜拥有》一文中的句子为题记:“鱼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中;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中。”
  3、用在开头,引题自然
  如《由一句名言说开去》一文的开头:
  《韩非·喻老》中讲道:“自胜谓之强。”虽然说这句话的人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但这句话中闪烁着的思想光辉至今仍有其巨大的意义:要勇于战胜自我。
  如一考生用朱镕基总理的人生信条“公则生明”作论点,开头如下:
  朱熔基总理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公则生明”,单单四个字,意蕴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
  5、用作论据,雄辩服人
  如吉林一考生在《何妨“再试”一次》中写到:
  “试想:如果没有伽利略与教皇多次残酷的斗争,怎会有“日心说”的确立和推广?如果没有欧立希605次试验挫折,怎会有“606”药品的问世?如果没有凡尔纳15次遭遇退稿后再试一次的第16次勇气,怎会有世界级科幻作家的出现?如果没有爱迪生成千上万次试验失败的孕育,怎会有世界发明大王的诞生?是挫折痛苦中“再试”的实践,创下了他们特有的事业辉煌,书写出他们的异彩人生!”
  6、用于文中,彰显文采
  特别是在抒情性或议论性文中广泛征引,能使文章文采飞扬。
  如山东一考生作文《冷香飞上语文》中一段这样写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岗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双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7、用在结尾,余味绵延
  结尾的征引,往往使主题升华,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果。
  如辽宁一考生《无悔的选择》一文的结尾:
  孔繁森有一句诗:“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孔繁森就为绿而来,绿了枯野,也壮了精骨,生而无悔。
  
  单位:山东单县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