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学生作文要“乐于多做”
作者:卢 郊
清人姚鼐亦云:“大抵文字须熟为妙,熟则利病自明。然纯熟之法,莫外乎求救于人和躬身习作。”请师长讲授是途径,求名家教诲是办法。但师长、名家只教其法,你难得其技。作文一事,除言传口授外。须自己心营意造,才能深悟其妙。这要人勤、心勤、手勤;多读、多想、多写,乐于多做。正如宋代欧阳修所说:为文要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作文少不了拜师访友,虚心求教,掌握写作基础知识及理论。但要勤学苦练,力耕下倦,长期奋斗,习而不已。正如古人远溯孔孟,近察诸儒,用力于讲者一二,加功于习者八九,以百分之八九十的精力,致力于写作。所以学生作文要天天练,月月写,千磨万砺,剔石出玉,才能文思大进,文笔熟练,佳作出现,其乐无穷,尝到苦尽甜来的滋味。
作文法多样,写好作文要乐于多做。
一做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亲临庐山,可以想像观察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悠悠而下的雄浑。不登泰山,可体会到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博大气势。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受到会稽山的秀丽,在苏东坡《赤壁赋》里神游险峻的赤壁。从朱自清《春》中感受暖意融融的春天,从郁达夫《故都的秋》感受肃杀、凄凉的秋意。多读书,纵横古今中外,阅历世事沧桑。从书中可看到庄周的逍遥自在,屈原的爱国情怀,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唐太宗的明智,岳飞的壮志难酬,还有凯撒大帝的赫赫战功,耶稣的苦难与救世情怀。彼德的横暴,圣女贞德的顽强,还有世人的虚伪狡诈与真诚朴实,利欲熏心与大公无私……多读书是写作素材的来源,是学生作文的捷径。
二做多积累。作文离不开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原始的题材积累,学生写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人作了一个比喻:读书就像蚕吃桑叶,作文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地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可见积累是源头活水。叶圣陶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生活有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就会活泼,昼夜不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情缘的储备达到丰满程度。心中自会有写作的欲望。苏轼能默《史记》,茅盾会背《红楼梦》。要写出好作文,就要建立积累词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三做多思考。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对周围的一切就会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所以总听到有些学生埋怨生活的平淡,枯燥乏味,甚至什么活得累、活得烦。这种感觉导致思想与情感的浅薄与匮乏,造成文思的枯竭。我们只要像林黛玉初进贾府一样,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留心路边的小草何时吐出新芽,杨柳飘絮到底是哪几天,留心同学的眉头何时蹙了起来,嘴角是否含有笑意,兴奋与悲伤的语调,表情到底有什么不同,不同服饰的人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去做了,生活自然会丰富多彩,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物一景,就会成为先发妙文的导引,从而使生活成为我们写真的源头活水。
四做多写作。有了源头活水,就要疏导引泉,学会命新题,作新文。除了教师命题外,亦可自拟文题,认真习作。一丝不苟,课堂写,课余练,一年四季不断线。把每日所思所想写出来,取得好成绩,心情愉快,受到批评,心情郁闷,与同学作了倾心长谈,和老师有了教与学的默契,诸如此类,写进日记,养成作札记的习惯。读书时,不要只顾热闹,常言道:不动笔不读书,读好的句段要抄下来,作一番思考,写进札记,养成随时记录感情内容的习惯。写心得,写短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写出喜怒哀乐的真情,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人事,写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感受,写具体细节,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活内容,写出酸甜苦辣的感受,写也酣畅淋漓的文章气势,日有所闻,日有所悟,日有所思,日有所感,一点一滴,三言两语,析词炼句,演练不息。庄子云:“飓风起于萍末。”佛也说:“一沙一世界,一水一天堂。”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相信一只普通的烟斗里可能装着父亲一辈子的坎坷。一个饺子的褶边上也许印着母亲慈爱的指纹。一片落叶上或者残留了生命护托过的绿的痕迹。作为中学生长期坚持,就会业精于勤,文思翩翩。
五做多修改。自古有“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多改旧作,出新意,出是作文的一条好途径,文不厌改,作文若一次不佳,过旬日则重作旧题,深思熟悉,切磋琢磨,可见旧文之弊病,再苦思以琢其真,精批细改其瑕,务使真情,真意,真词流诸笔端,改一文,明一理,长一智,日积月累,即可挥洒自如,落笔成章。
单位:贵州余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