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拓宽作文训练渠道
作者:沈妙真
一、活动资源练作文
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了整个大江南北,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为作文教学带来了众多的训练机遇。绘图、实验、制作、操作、班队活动等,都是习作训练的良好渠道。学生在活动中多种感官并用,运用得当,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激发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更多。比如少先队的大队活动,可以重点写人,学生各有所思,各有所想,教师适当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只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敢于把心中所想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选择的侧重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正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利用活动资源来进行作文练习,才能达到目的。
绘图是一种调动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并用的活动。习作前让学生画一幅图画,而后利用图景的创意写作,使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再现了写作素材,开拓了思路。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画秋景——写秋色”(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时,就充分运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先布置学生课前观察,(农村山清水秀,各种景色非常明显)交流后再让学生以彩笔画秋景图。构图作画实际上涉及到习作的取材、构思、表达,又帮助学生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实现由积累到表达的转换,把取材、构思等习作方法渗透到“画秋景图”的活动中,把活动和习作紧紧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让学生有感而发,乐于表达。
二、课文资源挖作文
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
1、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移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段落。
2、文尾续写式。如,《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凡卡》的结尾,让学生续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
3、相关迁移式。抓住课文的原形特征,调动生活积累,进行联想式作文练习。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4、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内容不同的文章。
5、多向改写式。改写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的方式写作。
三、课内外资源找作文
我国的一般情况是,经济发达的南部地区课程资源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优越。从理论上讲,即使条件相对落后
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也是丰富的。校内外作文资源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劳动等,下面举几个例子:
1、生活中的发现。在回家的路上,你看到了什么?车,是什么车?它们的形状、颜色、用途、行走的声音各怎样?房子,你喜欢哪一座?形状、颜色怎样?了解一下什么时候建的?为什么建成这种形状?植物,一年四季,它们有什么变化等。教师只要适当加以点拨,这些材料马上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再让学生写写《我最喜欢的车》、《我设计的房子》、《春天来了》等。
2、看电视。说到看电视也许有的人就会摇头。其实很多电视节目像少儿频道、科学教育频道都是知识性很强的频道,只要适当调节看电视的时间,学生也能在轻松、愉快的电视节目中学到很多知识。看完电视可以让学生写写《观后感》或者评论电视中的人物。如此之为,让学生有物可讲,有感可写,作文的兴趣自然就迸发出来,习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毫无疑义了。
3、办墙报。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对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评论,这种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练习的园地。展示他们的成果,这样能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促使他们向作文的园圃里倾注更多耕耘的心血。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不能拘泥于文本教学,必须根据实际,借助本地区的人文环境,盘活课程资源,把学生的作文能力训练作为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来抓。
单位:福建南安市东田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