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阅读课的构建
作者:向忠福
一、教读前精心设导,激情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头往往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础。同样,一名语文教师,能否运用最佳方式导入课文,也是能否上好每一堂阅读课的基础,因为巧妙的导语犹如说书的开讲,可以迅速地将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并引起注意,激发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新知上来。如在教《天上的街市》这一课时,首先讲:“夏夜里我们常见天上有一条银河,大家都知道,那是由无数颗星星组成的,假如这些星星都是一盏盏的灯,那么银河就恰似一条繁华的街道了。现在,同学们开始想象,假如你走在这条街道上,你将会看到什么?”学生的思路很快就打开了,结果,半节课时间就上完了这一课,连课文也很快背熟。
成功的导语所以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关键在于它能引导学生形成有利于学习的思维定势,使之积极主动地走进教师预设的情景和教学构想中,自觉地与文本,与师生进行对话交流。
二、关键处适时设问,巧引学生的思维之缰
目前,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有两大弱点:一是思维的惰性。由于思维领域狭窄、思维能力欠缺,往往不愿多想、细想、往深处想,思维呈板滞状。二是思维的奴性。学生往往只会求同,不善求异,这是其知识面的一种奴性表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思维训练中,巧设问题来启发他们,一方面要打破学生思维的板滞状态,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另一方面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囿于标准答案,不限权威说法,鼓励他们提出创造性见解。一般来说,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特别注意:1、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可能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中。2、确需教师提问,则应把住重点、难点、疑点,提出一个问题,要具备“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3、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某种错误的观点居然被多数学生认同,此时则需要教师凭自己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临场应变能力去巧设问题以拨正学生思维的航向(如无把握,则搁置问题,留待以后讨论解决亦可)。
三、精彩句段借题发挥,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有作者对绚丽多彩的大千世界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情思、理趣的寄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味这些作品的真谛,感悟作者的情感理趣,并联系生活模仿、创造。如在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首词时,可要求学生对“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的每一个词进行品味,并让学生从“乱”、“穿”、“惊”、“拍”几个词上展开联想。然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通过体会、感悟,大多数学生都能绘出赤壁景象:山崖突兀参差,山峰石壁陡峭峥嵘,直插云天,巨浪奔腾澎湃,震崖裂岸,冲击滔天白浪。从此豪放意境的体悟中,学生就会跨越时空想到苏轼生活境况、理想的抒发等。
学生想象的双翅一旦展开,就能在作品展示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就能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思维纵横驰骋,并与自身的旧知、经验融为一体,联成一片,产生“思接千里”“视通万里”的感觉。
四、教学中营造和谐氛围,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阅读是一种欣赏,更是一种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达到这一境界,我们语文教师要用激越的情感去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学生引进作品所创设的优美的情景中,叩动他们的心扉,使其动情,进而迸发出更高涨的求知欲望。如在上《雨中登泰山》时,我这样激励学生: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吧!那奔腾咆哮的黄河,一泻千里的长江,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巍巍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文人墨客撰写诗文,讴歌赞美……这样的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想象祖国的美丽河山,抒发热爱神龛的情感语言如同泉水涌出。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让他们用心去感受和体验作品中那种对自然和生命的关心与思考,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和喜怒哀乐情感的宣泄,这恰恰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并且学生通过这种沟通能悟出文本的深刻内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境界,倘若没有丰富的文学内涵的积淀,学生又怎么能真正去理解?因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就用激越的情感语言去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去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这种人性的博大与伟大。
一堂阅读课上完了,学生掌握了内容,明确了主旨,似乎只需总结几条写作方法了,其实,这时的教学并没有完结,正如,一出好剧的结尾总要留给观众以“剧已终然意未尽”之感一样,教师应回过头来,处理和设计好结尾,把课堂的导入与展开等环节衔接紧密,浑然一体,创造出余音绕梁的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整体功效,要完成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所担负的各项功能,教师还需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在阅读课堂上的导向作用。
单位:贵州桐梓县坡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