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探究式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陈莹春




  “研究式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兴趣性、探索性、实践性、科学性。但它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研究,其目的是学习,关注的是研究的过程。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就会使学生的自主探索迷失方向。因此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指点、监控和评价,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指导教师就成了“研究性学习”能否成功的第一要素。同样,“研究性学习”水平的高低也与教师的指导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阅读教学应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
  一、积极营造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气氛,让学生有话可说。良好的氛围是智力活动的润滑剂。教师要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
  首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发言的时空,尊重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并给他们平等的表现机会,这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弥补了课堂上时间的局限又照顾到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这种现象营造了课堂情感互动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可以直言不讳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可毫无顾忌地向教师提问,师生间坦诚相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愉快、轻松之中。因此,我们不但要做这种现象的维护者,更要做这种氛围的营造者。其次,教师要精心搭配探究小组的成员(每组成员以4-6人为宜),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学习层次、不同爱好、不同能力进行适当调配,并让小组长负责协调好交流和讨论的组织工作,使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探讨中来。再次,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实际,科学设计探讨方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开放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能力参与进来,让每个成员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二、教给质疑方法,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外设疑。俗话说: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如果课堂上学生围绕目标,积极思考,不断地发现问题,那么课堂教学的效果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问。于无疑处生疑,于有疑处设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掌握下列几种常见的质疑方法:(1)异同对比生疑法:对比能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借助这一新的问题,我们有可能找到理解事物本质的关键。(2)联想生疑法:紧扣课文的某一知识点或课文的某一触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人物的一个动作等)展开多方面的联想,从而发现疑问,追根溯源。(3)类比生疑法:在同类的类比中找出其细微差别,探究原因,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材料的理解,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寻找探究式学习的切入口
  在阅读一篇新课文时,要选择一个角度,然后从这个角度入手开始对全文进行分析,这个选定的角度就是切入角度,即切入口。切入角度选得好,就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因此只有选好切入口,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才不会偏离主题。以下是我设计的几种切入方式:
  1、从题目入手,有些文章题目就简明地概括了中心,如《隆中对》;有些文章题目就是作者行文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也有的文章题目中包含着深刻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等,如《蜡烛》、《雪》等。这类文章就要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怎样,谁干什么。例:《智取生辰纲》可引导学生对题目做如下质疑:为什么要智取生辰纲?怎样智取生辰纲?结果如何?学生抓住标题进行质疑探索,就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2、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在阅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寻找中心句、关键句并对其发问——探索——释疑。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里面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学生能够找到这个中心句后便可自问:为什么只有些野草的百草园会是我的乐园?“似乎”“确凿”是否矛盾了呢?从而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
  3、以人物形象为突破口。如教学《列夫托尔斯泰》,可问你喜欢托尔斯泰吗?你觉得他美吗?为什么?从而对人物形象进行探究把握。简短的一问,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了学生对全文的分析、探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课题,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厚积薄发;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有效地调控课堂;只有科学地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语文教学,才可以达到学生好学、会学、乐学,教师会教、乐教的境界。
  
  单位:浙江浦江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