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眷眷恋母情 铮铮叛逆言
作者:程 钧
这首诗之所以蜚声文坛,广为传诵,主要得力于它的深邃的主题和圆熟流畅的表现形式。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烙上作者生活印记,具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作者幼年的生活境遇和他与农民之间所结成的纽带,成为贯穿这首诗的一根红线。这首诗虽然写了个人的生活和感情,但却是属于社会和时代的诗。作者背叛了他所出身的地主阶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呈献给了勤劳朴实,受苦受难的广大农民,而诗篇咏唱的主旋律就是大堰河的颂歌。在诗中,大堰河是作为旧中国农村妇女的一种典型代表出现的,也是诗人着意刻画和全力赞颂的典型形象。她出身贫苦,“是个童养媳”。她没有名字,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大堰河——系“大叶荷”的谐音。她是“我的保姆”,“与我息息相关”。幼年时期的寄养生活境遇,尤其是大堰河无私伟大的母爱和全身心养育之恩使他和农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地主和贫农是两大对抗阶级。按照契约,当时的大堰河是“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即大堰河的全家是靠她出卖乳汁而维持生计,但在养育孩子这方面,她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乳汁与钱粮的置换,而是尽心尽力尽了慈母的职责,是心与心的交流。她家务繁重,生活艰辛,可在劳动间歇,就“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并没有把“我”当地主的儿子看待,而把“我”当成她亲生儿子一样抚养。在寄养的日子里,“我”始终处在拳拳母爱的氛围里。而在“我”离开她家的时候,她像与亲子离别一样难过地哭了。这依依惜别的舔犊深情是何等真挚!即使别后,她仍一如既往地关怀“我”。“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为了生活”,为地主家做饭,喂猪,晒粮,虽然整日劳碌,但她仍深爱乳儿,即使不做乳母,也仍惦念着乳儿,像平常的母亲一样愿意孩子亲近她,叫她一声妈。为了乳儿,过年时她“忙着切那冬米‘糖’”,“把她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灶边的墙上”,“对她的邻居赞美她的乳儿,甚至梦想乳儿光辉的未来”,“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谛听“娇美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总之大堰河把乳儿的成长,乳儿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幸福。就是在“她死时”,仍不忘“轻轻地呼唤她的乳儿的名字”。这真是不是亲娘胜似亲娘。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的儿子请乳母的比比皆是,但诗人却从这众多生活现象中塑造了大堰河的形象,鲜明生动地描绘大堰河的善良、勤劳、慈爱,虽然受尽了生活的凌辱却仍然坚强乐观的优良品质。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贫苦劳动妇女的传统品德。诗篇把对保姆心灵的赞美和保姆悲惨遭遇的描写结合在一起。通过保姆的形象,开拓意境,表达了深邃的内涵。诗篇不仅仅是对大堰河一个人的怀念和赞美,而是把大堰河作为千千万万中国劳动妇女的化身。大堰河的崇高品质是广大劳动人民精神品质的结晶,大堰河的悲惨命运又是旧中国农民被奴役的生活缩影。
这首诗主题深刻的第二个方面就在于真实地刻画了诗人自我的抒情形象一一地主的儿子——大堰河的乳儿——进步的知识分子——剥削阶级家庭的彻底叛逆者的形象。
“我”之所以很迅速地成长为一名进步的知识分子,与剥削阶级家庭决裂,首先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我”虽“是地主的儿子”,但基于封建迷信思想,地主父母唯恐“命硬”的儿子会勊死他们,而厌弃他,疏运他。“我”真正的母亲是“大堰河”,他们之间有着真正母子情谊,是大堰河把“我”养大。她那勤劳、善良、慈爱、无私、淳朴的高尚品质深深地烙印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最早教给我做人道理的是贫农家庭,是大堰河!贫农家庭的日常生活,大堰河的崇高美德对幼年的“我”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悲凉岁月里结下的母子之情,才显得格外动人、珍贵和难忘。这段特殊的经历对“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我”吃光了“大堰河的奶,被生我的父母领回”之后,只是认为这是“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金色花纹的睡床,“丝的衣服和贝壳纽扣”,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甚至见到同胞妹妹,“我“反倒”忸怩不安。地主家庭那些吃、穿、用的华贵富厚与大堰河家的衣、食、住相比,无异于天堂与地狱。但豪华富裕的生活丝毫吸引不了“我”,因为“我”过惯了贫苦人家的日子,最重要的是缺乏爱抚的生活是没有乐趣的。这些充分表明“我”已从生活习惯和感情上,真正成了大堰河的儿子。无疑,他是用这首长诗表达对像大堰河那样的千千万万中国劳动妇女的怀念和赞美,并郑重宣告与地主家庭彻底决裂。诗中诗人一再直抒胸臆,“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的你的儿子”,这种直率地坦露心曲的铮铮叛逆宣言,在当时实为罕见,其决心和勇气又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而形成这首诗篇内在旋律的正是这种地主阶级的逆子和劳动人民深厚感情的联结、起伏和变化。诗人以自我感情形象,喊出了当时不少背叛剥削阶级家庭的进步知识分子的共同心音,从而深化了诗篇的主题。
单位:安徽桐城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