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三疑

作者:汪胜津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始得西山宴游记》选入中学课本已经五年了。作者在文中运用描写山水与借景抒情的完美结合的手法堪称唐宋时期的典范之作。特别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神疑释,与万化冥合”这些句子更表露了作者被贬之后与山水心心相映,视山水为知音,与自然融合的傲世情怀。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这篇文章的有关内容存在以下疑惑:
  
  一、对“攀援而登,箕踞而遨”的翻译的疑惑
  
  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是“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中学语文课本对“箕踞而遨”的翻译是:“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遨:游戏。”笔者认为这句话解释不妥。查《现代汉语词典》对“簸箕”一词的解释是:“簸箕是一种农具,可以上下颠动,扬去糠秕,尘土等杂物,一般成圆形。”而坐的姿态有盘膝而坐,曲膝而坐,翘腿而坐等。但无论哪种坐姿都无法与簸箕的形状联系到一起。《现代汉语词典》对“遨”字的解释是遨游、浏览的意思,而并非课本所解释的“游戏”。况且坐着是不能“遨游、游览”的。如果将“箕踞而遨”中的“箕”理解成形容西山山顶的地形特点,“遨”在本课理解成“眺望”的意思,那么“箕踞而遨”的翻译就是在簸箕形的高地上坐着眺望。这样一来,读者就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符合原文的意思。
  
  二、对“……斫榛莽,焚茅茷”一句描写登山的疑惑
  
  文中第二段第二句“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的描写笔者认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翻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和《柳河东集》都对湖南永州西山作了介绍(西山现在称粮子岭):永州西山树木葱郁,风景秀丽,奇怪独特,是当时永州有名的风景区。但文中作者却说登山时“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意思是说作者砍去荆棘丛草,焚烧茂盛野草,一直爬到山顶为止。姑且不说这种宴游方式值不值得称道,更重要的是焚烧茂盛的野草难道不会带来火灾吗?这与作者热爱山水,与自然融合的情趣是不和谐的。再说作者当时是永州的司马,凭他的身份他会这么做吗?笔者认为这种描写宴游西山的方法有些失实,的确值得让人深思。记得上这篇课文时,就有一位同学提出:“老师,柳宗元宴游西山焚烧野草难道不怕烧着了这座山吗?”是的,无论是教者还是读者都会提出同样的疑问。
  
  三、对“觉而起,起而归”一句读音的疑惑
  
  课文第一段有这样两句话“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此句的大意是“心中想到向往的地方,睡梦中也一同前往。睡觉醒来,一起返回”。中学语文教学磁带(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在范读“觉而起”时将“觉”读成“jué”,笔者认为是误读。其一,因为这句话是承接前面的“梦亦同趣”而来,这分明指的是睡觉。“觉而起,起而归”仍然指的是睡觉。所以要将“觉而起,起而归”中的“觉”读成“jiào”而不能读成“jué”。其二,如果读成“jué”,就只能翻译成“警觉、觉醒”等词的意思,再将这些词代入文中就成了“觉醒之后,一起返回”,这就与文中此时要表达的意思就不相符了。只有读“jiào”才与文中的意思一致。
  以上几点疑惑,纯属个人教学备课所得,不成熟之处,请同仁指教。
  
  单位:武汉市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