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设置

作者:陈小东




  新一轮课改的铺开,文学阅读的回归课堂,使课堂教学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语文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主问题设置能力,也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甚至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主问题设置应成为课堂教
  学中的一个硬性要求。
  
  一、主问题设置,课堂教学省时高效的通衢
  
  主问题设置这一概念,不知之前是否有人提及过,但不管怎样,估计众多同行已是有所悟有所为的。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曾言:“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日久,几乎所有的阅读课堂教学充满‘问答’,甚至有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和教案实录,也显得提问过多,内容过浅。”(《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7--8期)的确,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自己身上,阅读教学认真设置主问题真的人人做到了吗?我看未必,既然没做到,那么在教学改革中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且获利将甚丰的空间,不仅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可让学生学会在整体阅读中养成快速切入抓住文章(材料)主旨的阅读习惯,逐渐形成快速阅读、快速把握、快速写作的能力,走上“快读快写,读写双快”的道路,因为北京特级教师程汉杰的快读理论和湖南特级教师杨初春的快写理论都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有效的。事实上,无论高初中,课堂教学实施主问题设置的话,学生的探究意识很容易被激活,能够使学生认真快读全文,精读某一段或几段,搜寻信息,比较筛选信息,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或是个性化的理解来。
  97年有幸在湖南听了宁鸿彬老师的一堂课,他用两课时教授一般老师可能要用3--4课时才能处理的《皇帝的新装》。当时感觉有两种惊讶与震动:一是非常惊讶宁老师真够沉得住气,在第一节课里竟敢用35分钟让学生给这则童话故事加副标题,在第二节课里仍敢用22分钟让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事情节并就学生说出的“衣、骗、穿、傻、蠢、装、伪、新、称、假、美、显、虚、想、扮”等15个字进行筛选排除,确有大师风范;二是惊讶当时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之好,学生全部动起来了,且真有所得,决不像我们在不少时候所看到的那种课堂上很热闹,课后却似乎什么也没得到的热闹。宁老师这堂课使我们听课者大受启发的就是他巧妙设置了主问题,以主问题打通文章关节,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获得真知,这样处理教材,堪称省时高效的典范。
  
  二、主问题设置,课堂教学创新的触媒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精神的新课标,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也强调了教师精讲,少讲甚至不讲的必要性,这意味着新课标也强调课堂教学的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致,“自主、合作、探究”这六字方针才得以体现。余映潮先生最近也说过,“在以‘主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教学中,由于一般性提问的‘量’的大大减少,课堂活动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内容,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可以说,‘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实、活的提问或问题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从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光明日报》2005年4月13日)
  的确,新课标实施以来,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了相当的比重,若像以前一样对多数文学作品要么干脆不讲,要么只是作点背景提示或内容提示,那么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提高学生的快读快写能力的课改目的就成了一句空话,创新人才的培养依旧十分遥远。因此,创新课堂教学便承担起了课改的重任,而主问题设置因能将学生深深地引进课文,激发学生研讨的热情,有效地开展课堂活动,更是成为了课堂教学创新的触媒——老师为了机巧地设置好主问题,这就会去努力避开教学中的传统套路,力求新奇有效,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与作秀不同,它既能吸引学生,又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使语文课堂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真正做到“长文短上”,令人耳目一新,感到惊叹,感到值得学习,起到辐射效应,导引目前的语文教学向更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实际课例中,以主问题设置作触媒,带动课堂教学创新甚至课型创新的有不少。如《祝福》,一老师是这样设置主问题的: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老师的这种看法。余映潮先生如下评述此课例:“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研讨课文,探讨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品析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1、立春之日,丈夫夭折……2、孟春之日,被迫改嫁……3、暮春之日,痛失爱子……4、迎春之日,一命归天……同学们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小说表现了祥林嫂生命中“没有春天”的悲剧,……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个“问题”就串起了《祝福》的整个阅读品析过程,串起了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内容的探究欣赏(《课中提问的创新设计》,《光明日报》2005年4月13日)。
  宁鸿彬、余映潮两先生都如此地重视主问题的设置,表明主问题设置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是如此的重要,表明它确起到了“四两拨千金”的作用。设置问题即等于设置障碍,问题解决了,障碍也就解决了。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在导入时可巧妙利用2001年3期《语文学习》封三上的几幅伟人墓的照片,在朴素与豪华的对比中,一下子就切入了主问题:毫不起眼的坟墓怎么会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呢?如《琵琶行》这篇以叙为主的歌行体代表作,白居易与琵琶女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情感共鸣应是全文的关键,因而在诵读感悟之余,可设置出主问题:全诗以情动已,得以留传千古,最能传达作者当时心情的是哪个词(沦落)?这样一来,不仅快速切入到了全诗内核,而且使课堂富有了新意。
  
  三、主问题设置,教学能力快速提升的一个方向
  
  一个语文教师的成长,一般需要“七年之养”,教学的各个环节方能应付得较为自如,但就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竞争的加剧看来,“七年之养”是明显滞后于形势要求的,于教师个人也明显不利,因为对学校对学生而言,都希望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使学生学校都受益。能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关键,设置能带动对课文整体理解品读的主问题是一项能力,并非一项师范中文系的基本功,与“三字一话”不同,它的形成是在一定时日的教学活动中摸索、感悟,与人交流、学习中得来的,师范生的短时实习是形不成此能力的。为何不少青年教师被同事小视,被学生投诉,被学校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在基础年级踏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们不是没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语文素养和较好的品德修养,而是在于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主问题设置的能力缺乏,尤其在处理长篇教材上,现出的是“长板坡,慢慢拖”的教学劣势,费时费功,一周(5课时)都上不完一篇课文,省时高效的“长文短上”课型更是无从体现了,甚至处理精短教材也都是提问粗浅多余。在今天落实新课标的课改大潮里,这样的教师明显不合要求,若不警醒,极易被淘汰。因此,青年教师尤其是大学刚毕业的新教师,如果能看到主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有意地去训练自己设置主问题的能力,革除余映潮先生所历数的传统教学中的:“‘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滔滔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思维的网络”(《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7—8期)等提问的弊病,那样,在经过三年的小循环教学锻炼后,有着主问题设置意识的青年教师便能很快提升驾驭长篇教材的能力,脱颖而出了。
  
  单位:广东珠海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