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语文课的凤头设计

作者:缪云娥




  人们通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好的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所谓“凤头”,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亲切动人。同样,语文课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地完成教学,而不是机械地照抄教案中的“专家答案”,拾人牙慧。概括地说,导语的设计应该追求一种形象化、美感化,诗意化的境界。从而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一、借助图表,巧入情境
  
  判断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充满悬念的导语,能给学生思维、选择和尝试的权利,有利于他们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所以在设计课堂导语时,先用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搭设学生思维向更宽广的境界飞跃的平台,设置悬念,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
  例如一位老师教《出师表》,针对初中学生既难以理解诸葛亮的“忠贞”,又难以理解他提出三条建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实际,在上课伊始,他就把课文中三个人物的生卒年及有关的大事记列表,让学生填写他们的年龄。(如图)
  
  
  看着表格,同学们不仅看到了诸葛亮年轻有为,27岁就名扬天下,还看到了刘备的礼贤下士,46岁的人能三次去向比自己年轻20岁的青年请教,还有的对刘禅感兴趣:年纪轻轻就做了皇帝。老师乘势引导学生思考:此时,刘备已经去世,诸葛亮正准备远离国都,率军征伐曹魏,而国中主政的是年少而又昏庸无能的刘禅,他能没有后顾之忧吗?他最担心的又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总结出最担心的是怕刘禅听信谗言、重用小人、赏罚不明。老师又顺势问:既如此,诸葛亮应对刘禅提出些什么建议呢?在讨论之后再去引导大家看书,进而使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诸葛亮“临表涕零”的言辞恳切,理解他“报先帝,忠陛下”的赤胆忠心。
  
  二、故事导入,欲擒故纵
  
  例如,在任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先请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水浒传》中的故事,然后提问: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那么为什么后来他最终去了梁山泊?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了解豪侠仗义的他做了什么事情。这样设计,有什么作用呢?
  杜威说“成年人只有通过对儿童的兴趣不断地予以同情的观察,才能够进入儿童的生活里面,才能知道他要做什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美感的重要保障。学生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注意力并不是最为集中的,导语作为过渡,有时可先宕开一笔,欲擒故纵,采用“曲径通幽”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如讲故事开始,这样能很快地把课堂导入到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使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融入和谐的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和课外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收到“一石二鸟”之效。同时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而与文章有着紧密联系的故事能很快将学生导入到一种理想的课堂氛围之中。
  
  三、引用名句,唤醒学生
  
  例如在于漪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时,教师先问“大家能说出哪些有关春的诗文?”,这是这节课堂的教学引发点,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淀,能够说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等,学生的发言滔滔不绝,兴致盎然。然后教师及时点拨:春天是这般美好,诗人笔下的春色也很迷人,那么,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又是如何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设计,正如雅名贝斯说“陶冶成了人的第二天性,因为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正是在陶冶的过程中,我内在的精神才被真正唤醒。”用诗文名句导课,正是教师试图“唤醒”学生的过程。新的课标突出了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审美、应用,探究的基本理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等。诗词名句是浓缩的精华,它们的内在的美是令人咀嚼不尽的,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
  
  四、课外迂回,导入课内
  
  先引导学生从较宽的范围之内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从而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着很深的了解。在教学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我们可以介绍毛泽东的另一首《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请学生联系这首词的写作年代,了解这首词的写作内容和情感的不同,包括季节的差异。这样的方法导入也许会更好:在高中的时候,我们将会学到毛泽东的这首词《沁园春·长沙》,我们为毛泽东主席所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辽阔壮美,瑰丽奇特的自然之景所陶醉,更为伟人涵盖天地、吞吐宇宙的英雄气概所折服。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看看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境之下的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学生们驾轻就熟,便会顿时激起高昂的学习兴趣。
  
  五、借助表演,进入情境
  
  教学的直观性往往能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有利于抽象内容的感性化、形象化,使具体感知与抽象思维相结合,它还能激起学生理解记忆并引起他们对学习问题探索的兴趣,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位教师在教《狼》时,先让同学们自习课文,再让学生以讲台为草垛,一人旁白,一人演屠夫,二人扮狼,这样表演的同学很投入,作为观众和裁判的同学也很专注,大家一起紧张着屠夫的紧张,快乐着屠夫的快乐,完全进入到课文的情节之中,老师只需和“观众”一起去欣赏和评价。自然,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也就无需老师多讲了。一位老师在教《核舟记》时,让学生先自行研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们五人一组,分别扮演。要求准备“椎髻”和蒲葵扇,以及手卷、楫、炉、茶壶等道具,并要求在表演时体现苏东坡的“峨冠多髯”、佛印的念珠和“坦胸露乳”。同学们对准备和表演都兴致盎然,本课中最难学习的内容迎刃而解,重点和难点都得到了落实。
  总之,妙用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妙用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单位:江苏海安县海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