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还文言课堂一个开放的空间
作者:黄翠玲
谁之过?在中小学,很少给他们亲近国学的机会,只是将课本中仅有的古诗词文咬文嚼字一番,应付考试了之,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离国学更遥远。
身为“传道”“授业”的师者,在古诗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如何教给学生独立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如何让学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我们一直在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
文言课堂必须一改过去教师串讲译文,学生埋头快速记录的格局,要让联想在文言课堂中大放异彩,还课堂一个开放的文化空间。
一、想成语,强化理解
不少文言词汇极具生命力,在今天仍在常用,遇到这些词汇时,展开联想,积累一些与之意思相同的含有本字的成语,更能加强对本字的理解。
如在阅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一句中的“胜”字的含义,很多同学马上想到在学习杜甫的《春望》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时,我曾列举了两个成语“不胜枚举”、“美不胜收”,“胜”同为能承受或承担之意。这样的积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丰富了词汇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读“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停止)心”,想成语“自强不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读“执策而临(面对)之”,想成语“临危不惧”、“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整个课堂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一个兴奋的状态。
二、想他词、他义,拓宽阅读
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一词多义”有时出现在同一文章中,更多的是散落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驾驭能力,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联想,帮助学生积累,慢慢地学生就会由“学会”变为“会学”,这种联想积累会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学生文言阅读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如在《鱼我所欲也》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独”为“只、仅仅”之意,启发学生联想,还在哪些古诗文中接触过这个词?是同一意思吗?《爱莲说》中“予独(只)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石壕吏》中的“独(只)与老翁别”;《江雪》中的“独(独自)钓寒江雪”,《湖心亭看雪》中的“独(独自)往湖心亭看雪”,这样在比较中理解词汇,在联想中强化了名篇的记诵。
文言文中还有不少“一义多词”的,如“我”一义,有“余”、“吾”、“予”等词,“全、都”一义,有“皆”、“悉”、“俱”等词,这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读得多,积累得多,就不再觉得文言文阅读索然无味,不再对文言文望而生畏。
三、想今义,增添趣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演化,文言文中不少词汇与现代汉语用义有很大的差异,如走、汤、涕等,这些文言词更要加以积累,以免给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同时,适当讲讲这些词还可以激活文言课堂,激发学生探究、阅读国学的兴趣。
四、想名句,丰富语言
新课标对古诗文名句的考查形式不再是“上下句”式的直接默写,而是与理解运用相融合,且往往又贯穿在现代文的阅读中进行,要求更高、更灵活。
古诗文名句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按不同主题进行分类积累,如古诗文中的哲理、古诗文中的思乡、古诗文中的月等等,名句、作者、文题全面掌握,这样,用起来更得心应手。
如欣赏李清照《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联想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文,缘愁似个长”,秦观《千秋岁》中的“飞红万点愁如海”,一样的愁绪,不一样的笔墨,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丰厚了我们的人文底蕴。
五、想古文化,传承精神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言文课堂更要运用课文这个“例子”联系生活来“反三”,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如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们在为宋濂求学之艰苦而唏嘘,学习之勤奋而赞叹时,从他身上我们会看到很多古人勤学的身影,会想起很多古人关于勤学的名言警句。这既是一个古文化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精神洗礼的过程。
读《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古人以花言志,以花喻人,那么梅呢?兰呢……仿写一篇《爱 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有人把国学比作“文化母乳”,吃母乳不但更有营养,而且能够增强母子之间的感情。多给孩子们亲近国学的机会,除了联想积累读书方法的运用外,还可多角度设计读,或以读促写,或趣背古诗文,或在歌声中体味古诗词文的意蕴,或在舞台上演绎历史画卷,或开辟“国学”论坛,倾听百家之言……
在流行文化繁殖力惊人的今天,聪明的学生应该把眼光放远,多花点时间去积累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孕育了孔子、孟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学,而不是纯粹应付考试,别成为被国学所遗弃的孩子。
单位:湖北宜昌市第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