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2006年湖北省高考作文幼稚病简析
作者:李龙富
一、泛泛而谈,无中心或多中心
部分考生害怕离题,或没有重视、理解提示语中“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的词语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中“根据你对上述词语”的指向,以为将题目中提到的“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和“三个臭皮匹顶个诸葛亮”等联缀起来逐个解说,敷衍成篇才符合要求,结果写成了没有中心或多个中心的文章。
另一部分考生倒是注意到了括号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提示语,因为怕离题,就将“三”从具体语境中剥离出来,空谈“三”的特殊意蕴,类似于阐发“三”的内涵的科学论文,把题目中要求带“三”的词语的话题变成了以“三”字为话题。这类作文往往论述“三”在某个语境中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或表示实数,或表示虚数。表示实数时,是十分有意味的,因为“一”,程度、数量还不够,“二”还嫌不足,“三”则不多不少,不轻不重,恰到好处。如写文章以分三部分为佳,推理要用三段论,图形也是以三角形最具稳定性。表示虚实数时,可以表示多,如“三思而行”、“三顾茅庐”;可以表少数,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此写作,没什么深刻的意蕴,更无法写得充实,甚至无法达到800字。部分考生在万般无奈中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如有的考生扯到仓颉造字上去,说什么“三”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其胡言乱语,令人捧腹。
二、误解语意,穿凿附会
部分考生误解题目中所列举的带“三”的短语的含义或误解自己所联想的带“三”的短语的含义,以致全文的立意建立在错误的理解上。最典型的是对“举一反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三顾茅庐”和“三人成虎”的理解。“举一反三”语出《论语》,本来是形容懂得一点而推知其他,而部分考生却误解为举一个例子还不够,还需举更多的例子。“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只要多商量,就会想出办法,强调集思广益的重要作用,而部分考生却误解为团结就是力量。“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也可以形容求贤若渴的态度,而部分考生却误解为办事贵在坚持或持之以恒。“三人成虎”本比喻流言、谣言和讹传一再反复,就会有人相信,突出了不良舆论的危害,而部分考生却误解为人多力量大。“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意是讲要有拜他人为师的态度,强调时时处处向他人学习,而部分考生却理解为对人要谦虚,有礼貌。以上种种误解,当然有轻重之别,像对“三人成虎”、“三顾茅庐”的理解存在严重问题。以错误的理解作为出发点写作,怎么可能写出文题相符、内容充实、表达顺畅的文章来呢?
三、文体不明,叙议不分
许多考生显然对近些年盛行的话题作文中“文体自选”的要求一知半解,再加上平时修炼不到家,因而写出叙
议不分、不伦不类的文章来。“文体自选”意思是说不限制考生选用何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还可以写成实用文体,但一旦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须符合某种文体的要求。如选择写议论文,就起码应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要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例证、引证、喻证、对比等多种论证方式。如选择写记叙文,则应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或记人或叙事,或兼而有之。这两类文体,绝不可以合二为一。而部分考生却相反,先写一个观点,如“三人行,必有我师”,加上一点解析,接着用三四百字记叙一个人拜师的故事,接下来又来段议论,再叙一个故事,最后在文尾再大发议论。
四、粗略地使用论据,缺乏逻辑力量
部分考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积累、思考,对所见材料只记大略,不究细节,更不发掘其潜在的意义,在考场上陷入了无米下锅的窘境,对所用材料又不会根据需要取舍,只会生拉硬扯,使得议论缺乏严密的逻辑力量。如在论述“三思而行”时,许多考生使用了勾践灭吴、刘项争霸、廉蔺失和、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司马迁发愤著书等故事。这些故事如适当运用,完全可以成为有力的论据,但许多考生缺乏根据需要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十分粗糙地使用材料,以致根本无法证明观点。用勾践灭吴的例子,只会说“勾践在失国之时,三思而行,终于灭了吴国”,用刘项争霸的例子,只会说“刘邦三思而行,项羽则不会三思而行,所以刘邦最终灭了项羽”。最令人捧腹的是,这个考生说项羽因为三思而行,拔剑自刎了;那个考生却说,项羽因为不三思而行,拔剑自刎,失去了卷土重来的机会。真是令人莫名其妙。如此粗略地使用材料,又怎么会有力量呢?考生应该具体一点,更明确一点。如用勾践灭吴的材料论证三思而行的重要性,可以这样陈述:勾践在亡国之余,痛定思痛,决心复国。一思自己的过失,吸取教训;二思敌我力量对比,找出差距;三思吴国君臣的弱点,寻找应对方略;四思越国国内情况,寻求正确的方针。经过思考,定下了对外屈身为奴,麻痹对手,离间吴国君臣关系,对内实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方略,最终灭吴复国。其他的故事都可以根据需要作恰当处理,变成支持观点的有力证据。
单位:湖北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