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关于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沈建忠




  近年来听了不少语文公开课,都是各个学校选出来的优秀教师,课上得很完满,找不到什么漏洞,说不出什么地方不好,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喝了一碗温开水,不解渴,不爽气,课堂沉闷,学生冷漠,给人的感觉是索然无趣。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什么地方没到火候呢?我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堂没有个性的课;没个性,丢了趣味,败了口味,坏了兴致。
  
  一、我们的考试在拒绝个性
  
  我们的考试在拒绝个性,标准化答案正在一步一步地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紧紧地勒住我们教师的咽喉。长期的应试教育割断了语文教学同生活的联系,“听说”教学被“驱逐出境”,德育与美育被“打入冷宫”,使内蕴丰富的语文教育只剩下孤立零碎的语文知识。
  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便出现了一道奇怪的风景:不管是白发苍苍满腹经纶的前辈,还是初出茅庐意气风发的后生,他们在讲解主谓宾定状补的时候,总是头头是道,在讲解单复句的时候,总是条分缕析、口若悬河,因为这些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都有固定的规律,根本无需老师个人的创见。可是当他们讲起《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与地坛》、《长亭送别》等闪烁着艺术灵光的名篇佳作的时候,却呆板木讷,一方面将浑然天成的美文,肢解成时代背景、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特点这若干大块的“粗粮”,用心良苦地灌输给待哺“精粮”的学生;另一方面脱离语境而孤立和片面地串连语修逻文知识线,使知识难以为学习主体有目的、有意义地建构。为了考试,我们的老师置学生的主观感受于不顾,置学生的艺术灵感和创新精神于不顾,把课堂变成了机床,只是把学生冲压成某种质地的零件;把课堂变成了作坊,只是把学生塑造成某种形式的陶坯;把课堂变成了流水线,只是把学生组装成整齐化一的产品。渐渐地,教师自己也失了灵气、丢了个性。
  
  二、教师的备课在拒绝个性
  
  在许多地方,正在大力提倡“集体备课”,并要求做到多个统一,所谓的“集体备课”,一般先由县里一人备好课后主讲,数百教师做笔录,然后,各学校再集体备课,一人主备,共同克隆。当老师进课堂时,手中教案已完全相同。再加上目前,出版的《教案集》汗牛充栋;英特网上,教案及课堂实录铺天盖地。一篇课文不要说同一个学校的教师上得一模一样,就是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教师上得也大同小异,这样的教师哪有个性可言?
  无法想象,没有个性的教师怎么教得出个性化的学生。且看考场作文,今年江苏的高考作文,47万考生大概有20万人在复述经典,其中写项羽在乌江自刎的不下3万人。中小学生在作文中“编造谎言”,已成为一道举世罕见的风景,程式化已远远赶超昔日之“八股”。溯其根源,是语文教学缺乏个性,是语文教师没有个性。
  以上只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反映出来的语文没有“个性”之问题的几点表现。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在培养语文个性化教学方面所作的尝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我认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使语文课个性化,最重要的是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语文是一门充满了感情色彩、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学科,从事这一学科的教学,长期在情理交融的教学氛围中熏陶渐染,潜移默化,语文教师应当而且也必须培养起自己深沉的专业情感和浓厚的专业兴趣。古人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我要说,对语文教学如痴如醉的教师,必定是一个有着强烈人格辐射魅力的人。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还应该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语文几乎是以人类的整个文化作为背景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语文情境,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的范畴,已经或正在开始着与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自然科学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沟通。语文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对大到宇宙宏观、小到离子之微的知识加以观照,应该对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学问加以了解,还应该逻辑学和伦理学知识有所涉猎。
  再者老师不能跪着教书,要善于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敢于“玩教材”,敢于把自己在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
  那么,如何教出情感呢?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爱憎情感或七情六欲,找准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当然,语文课的个性化并不是由课文本身所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因此,语文教师应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更要善于培养感情。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如果说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学生和教师这三个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这里,教师的个性也主要突现在这里。
  
  单位:江苏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