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这种感慨合情理吗

作者:李克难 胡丽娟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名篇,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用书》(2004年6月第1版)第184页对该文第二层(第二、三段)鉴赏说明时,这样写道:这一层先写由于“诸父异爨”而引起的庭院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揭示“悲”的表象;接着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于回忆中隐含着作者的怀念以及对时光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是“悲”的深化。我认为“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之说有商榷之处。
  《项脊轩志》由正文(1-4段)和附记(5、6段)两部分连缀成篇,两部分写作时期不同。“附记当作于三十五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妻深深地怀念,因而补写的。”正文部分是什么时候写的呢?我们可以从归有光的另一名篇《先妣事略》中找到答案。“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1488年,笔者注)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正德八年(1514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魏氏,笔者注)。”不难算出归有光是在1530年,即二十四岁时娶妻魏氏的。由《项脊轩志》中“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句,可以看出,正文是归有光十九岁时所写。
  归有光自幼明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十二岁“已慨然有志古人”,十四岁应童子试,二十岁考了第一名,补“学官弟子”。同为“唐宋派”的茅坤(1512-1601),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此时已二十六岁。因此,对于十九岁的归有光而言,仕途之路才刚刚开始,恐怕难有“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倒是他在写附记时,更有理由发出上述感慨,然而我们在字里行间读到的是他对亡妻深沉的思念之情。
  我认为,归有光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抓住母亲扣门问寒问饥的细节,是为了突出母亲对儿女的关爱;抓住祖母赠“象笏”这件事,是表现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今,这些和蔼、慈祥,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早已离开人世。回忆往事,历历在目,难免不生出深深的思念和悲伤之情。
  十九岁的归有光的仕途不能用“坎坷”来评价,施展才华还大有机会,此时就发出“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似乎不合情理。
  以上是笔者的个人理解,不知当否,请批评。
  
  单位:湖北武穴市实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