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对话中的新生成

作者:孙 婧




  对话是指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谈话,它能够增进对话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然而对话在今天已经超越了它的语言学意义,对于许多人来说,它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策略。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灵动的动态流程中,会有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新生成。这种新的生成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一种交流,而是在言语之中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问答、对话等模式阐述开来,使对话者彼此理解,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
  对话,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沟通与交际,它更是使思想增值的方式。通过对话,新
  的理念生成了,新的思想产生了,新的认识出现了。古今中外,多少新鲜的见解、大胆的设想、神妙的隽语,都在对话中产生。对话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可以将它引入教学活动中来,让它承载教学信息与教育理念,承载教者和被教者的思想感情,并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反馈,使之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架起一座桥梁。
  中国的孔子是“对话”的典型代表,他的对话思想至今仍是鲜活的教育理念。《论语》一书,即为孔子“教育”的对话录。《论语》中,孔子与学生之间的问答共117次,其中4次孔子问弟子,11次弟子问弟子,102次弟子问孔子。人教版高一册语文课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经典对话案例,从鲜活的对话艺术中闪射出孔子礼教思想的一束光辉。
  《侍坐》记述了孔子与四弟子的对话,对话的话题是“各言其志”。对话结束后有心人曾皙却留下来了,他单独问孔子:“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从孔子“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的回答语气来看,他没有将话题延伸下去的意思。但是,曾皙还是要问个究竟,分“三子者”为一个一个的探究对象,抱着请教的心态问孔子。首先曾皙问到:“夫子何哂由也?”这一问是针对前文的“夫子哂之”而问的。曾皙为了弄清孔子“哂由”的奥妙,故发此问。孔子回答:“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的这句回话,不仅仅是围绕交流理想来阐述的,而是将“言志”这一话题转移、提升到了“礼教”的层面。
  就这篇文本而言,孔子的这句话是对话过程中的一种新生成,而这种新的生成是在曾皙的追问下产生的。如果没有曾皙的追问,本文可能只是一篇简单的“言志”篇,从“言志”的角度来审视,孔子对四弟子所说的“志”都是肯定的,他对子路的那种微笑,只是一种缺憾的表情流露,似乎是暗示子路的话语还缺少一点什么。要不是曾皙追问,这种缺憾至今仍无法解答。多亏曾皙,孔子为我们解答了疑问:“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原来孔子不仅是在启发弟子们“言志”,而且是在用“礼教”的尺度来审视弟子们的志向。在孔子看来,谈治理国政,就要讲礼治,子路的发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所以笑了笑。很显然,没有曾皙的一再追问,就不会深究出孔子“哂由”的根本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如果没有阐释出根本原因,那么此次对话的终极价值就不会如此完美的体现。
  《侍坐》的价值是在孔子的循循善诱和曾皙的一再追问中淋漓尽致地展现的。开篇孔子与子路等人的问答只是普遍意义上的对话,而曾皙课后的追问成为全文的亮点,它既点出了孔子“哂由”的根本原因,又道出孔子的“礼教”观。《侍坐》包涵了孔子深刻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的增值正是通过对话与交流产生的。所以,理解对话中的新生成能使对话者产生共鸣,提升思想的深刻性。
  而在特定的情境中,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生成。仔细揣摩这种新的生成可以映射出说话人的立场和身份。
  例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主要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一个晚上的满足换来十年的艰辛,然而这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小说中尽管没有一句谴责玛蒂尔德的虚荣心的话,但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情节安排中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态度。文章开头处,玛蒂尔德拿到夜会请柬后说到:
  “你叫我拿着这东西怎么办呢?”
  “没有什么。只是,没有件像样的衣服,我不能去参加这个夜会。你的同事,谁的妻子打扮得比我好,就把这请柬送给谁去吧。”
  这两句话表面上是玛蒂尔德在拒绝这次的夜会,原因是“没有件像样的衣服”,但当路瓦栽答应给她做衣服时,她立即就说出了准确的数目“有四百法郎就可以办到”。很显然,玛蒂尔德并不想把请柬送给他人,她这样说只是想博得丈夫的同情,答应给她做件新衣。而聪明的丈夫听出了玛蒂尔德的言外之意,就算是拿出自己所用的积蓄也要满足妻子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玛蒂尔德对请柬的拒绝只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她希望去夜会的迫切,以及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可见,如果浅显地理解对话的表层就不能体会其中所蕴涵的言外之意,只有用心去体味对话的特殊背景以及特定的情境,才能正确地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所以在讲究对话艺术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特定的语境中,揣摩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理解对话中的新生成。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