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赏析李煜的《虞美人》

作者:邢玉峰




  《虞美人》,唐玄宗时教坊名曲,后用为词调。《乐府诗集》中说:“按《琴集》有《力拔山操》,项羽所作也。近世又有《虞美人》曲,亦出于此。”可见此调源出古琴曲,本意为咏虞姬事。可是,李煜却用它写出了一个亡国之君深沉的悲哀。
  词的上阕用设问开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面对“春花秋月”这样美好的事物,已经沦为阶下之囚的词人不可避免地会想起当年的欢乐生活,触景伤情,所以希望它们早早结束。往事不忍提及,却又挥之不去,一问一答,感慨万端。于是登楼远眺,明月当空,东风又吹进了小楼。但是,眼前的小楼已是囚禁之地,远方的故国更是不堪回首。抚今追昔,作者的思绪似乎又回到了那魂牵梦萦的故土。
  所以下阕开头便写到:“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神游,往日的飞檐斗拱,直栏横槛,依旧历历在目,只是江山易主,物是人非,词人红润的容颜也已变得苍老。这里,词人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深刻地抒写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清人王闿运说:“朱颜本是山河,因归宋不敢言耳。”这句话是非常中肯的。
  转至末尾,词人的满腔愁情喷涌而出,汇成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其实,古人是善于用流水来抒写愁情的,欧阳永叔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少游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广翁的“年年红紫如尘,五桥流水,知送了,几番愁去”都是传唱一时的佳句,但是均不如此句笔力雄健,意蕴深厚。词人用“一江春水”来写愁情,有两个好处:其一,将抽象的愁情具体化,生动形象。这样的写法其实在古诗文中也是有的,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和《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都是难得的佳句。其二,春水方生,汹涌澎湃,汪洋恣肆,又滚滚东向,一去不返。浩荡的江水既反衬出个人的渺小,引发无限的感伤,又说明愁情之多之深和不可断绝。活泼欢快的春水,却承载了词人太多的哀愁,怎不让人泣下沾襟?后来,陈廷焯在《云韶集》中评道:“一声恸歌,如闻哀猿,呜咽缠绵,满纸血泪。”
  综观全词,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那样:“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单位:安徽霍邱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