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高中古诗文教学理念及方法初探

作者:蔡维丹 黄根生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的重要内容。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感到难度较大,也提不起兴趣,老师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也常感到吃力不讨好,往往费了很多功夫学生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客观情况毕竟古汉语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学生感觉陌生;二是我们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现在亟需考虑的。下面拟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课堂,提高高中古诗文教学效率。
  
  一、理念:重“文”又重“言”
  
  钱梦龙先生于97年写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而今,在新课标的倡导下,“文”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然而,却出现了有“文”无“言”。张雨仁先生曾对文言教学中存在的“要么上成纯粹的古汉语课,要么上成文章的分析课(且是架空分析)”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这两种片面的教学倾向值得我们思考。
  高中文言文要求的阅读能力主要是释词义、解析内容及鉴赏评价三个方面,从教学要求来看,“文”与“言”是文言文的两翼,缺一不可。对于一篇文言文,学生理解“文”未必能正确理解“言”,反之亦然。可是在一篇文言文或一节古诗文教学课中,老师既要扫清字词释义障碍,教其句子翻译方法,又要传授作者、背景等文学常识,还要引导学生鉴赏阅读,甚至扩展思考,内容琐碎杂乱,毫无线索和系统,所以常常顾此失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于是出现了“纯粹古汉语课”和“文章分析课”这样的课型。从教学目标出发,这显然是不合要求的。且从教学效果看,“古汉语课”虽然较重基础,学生却常感味同嚼蜡,枯燥无味,进而对其失去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而“文章分析课”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实际基础知识却没得到很好的落实,结果是学生对课文一知半解或理解不确切。当然,低年级可以侧重释义,高年级可以侧重赏析,但无论侧重点如何,“文”与“言”都是必要的。如何既重“文”又重“言”,并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人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再付诸实践。学习的过程也与此相似,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若一开始就谈字词释义及用法等古汉语知识,学生缺乏感性材料的积累,自然比较难以接受,且一篇美文一开始就分析得七零八落,学生也会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新课程强调人文性,强调要整体理解阅读材料。根据格式塔理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所以,一开始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和认识,既容易接受,能培养其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直觉感知能力,又为接下来由整体到局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作好准备。若学生此时对课文不大理解或模棱两可,从接受美学上说,他必然对彻底弄懂产生期待。则扫清字词障碍便显得自然,顺理成章。
  字词释义等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扎实的古汉语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对课文的清晰理解,更难以灵活应用。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之后,还应将课文还原为整体进行赏析、拓展。我们常说读书应“死(死记硬背)去活(灵活运用)来”,理性认识要在实践中才能巩固、运用。释义是为了更好鉴赏古典文学。所以整体教学思路应是“宏观——微观——宏观”,点面结合,并且应反复体味,有时不能一步到位。通过多次这样循环往复,则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且遵循学生接受过程心理,教学效率也能提高。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过程切不可程序化、呆板化,上面只是提出大体的思路,而非泾渭分明。释义和课文整体理解常互相渗透,老师应见招拆招,学生有疑问及时疏导。
  
  二、方法:多种教法互相穿插
  
  明确了理念,如何将古诗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时刻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解疑探索的兴趣,这就与采用的方法有关。有些老师常用串讲,但单一的方法并不能吸引学生,所以应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其在课堂中互相穿插,有所变化,课堂模式不至于呆板,死气沉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1、加强诵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能增强语感,促进理解课文,应予重视。新课程改革目标也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分许多种,有朗读、背读;范读、齐读、单读、小组读;课前读、课堂读、课后读……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采用不同方法诵读,避免单调。例如上《孔雀东南飞》时,由于课文过长,我便让学生花两个早读课前先多读几遍,课堂上则任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片段自由朗读。这样,又作好课前的预习,课堂又不会太闷。古诗文常有异读及通假等古音知识,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老师更要注意及时纠正字词的误读,同时也能让学生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2、启发猜测字、词、句、文意。
  古文知识浩如烟海,学生常遇到生词生义,此时先不要急着告诉学生,先让他们动脑筋猜一下。启发方法有三:①联系上下文语境猜。如《孔雀东南飞》中“共事二三年”,“共事”今义是指一起工作。刘焦两人并非一起工作,联系他们的关系,便可知是一起生活,而且含夫妻之意。②有些单音节词可让学生组成双音节词来推测意义。古汉语词汇里,单音节词比重很大;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是双音节词占优势。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演变,这是语言发展在历史上的一个趋势,所以古今词语联系也非常紧密。当然学生往往对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掌握比古汉语单音节词要多。这个时候,可提示学生把不懂的单音节词转化为双音节词,再结合全句或上下文内容推测其正确性。比如“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一句,“忠”可以组成忠心或忠诚,“谤”可组成诽谤,“信”可组成信用或诚信之类,“疑”可组成疑虑或怀疑,这样组词并替换原词的尝试,可以较容易猜出原意。③联系已知的成语或现代词语类推,因成语和现代汉语有些会保留古义,而学生又较熟悉。如《离骚》中“唯夫党人之偷乐兮”中的“偷”,可联系词语“偷生”,即知是“苟且”之意。又如“及前王之踵武”可联系成语“接踵而来”,即可知“踵”是“脚后跟”之意。许多文言字词句都可用这些方法猜测。为何高考英语阅读规定要有百分之五左右的生词量去由考生自己推测呢?也是这个道理,希望学生能根据已知的猜未知的,才能灵活运用,掌握大意。文言文推断词义的方法还有很多,我在“搜狐教育网”和一个未名作者ppt的课件中就看到《文言实词含义推断七法》和《文言文词义推断九法》等相关文章资料,都很实用,希望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主动,在阅读实践中善于借鉴总结归纳,方能触类旁通,以一贯百,最后达到“独立读懂浅易文言文”的新课程教学目标。
  3、联系迁移阅读
  联系迁移阅读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尤其重要,可以有激发兴趣、帮助归纳积累等作用。古诗文在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上都可以进行类比、对比等阅读迁移。例如上《迢迢牵牛星》时,同样是借两星传奇表达爱情观,可对比秦观《鹊桥仙》,也可与《氓》对比两位女主人公对待感情的不同态度,更可举古诗十九首其它诗歌让学生阅读。让学生能把这些知识联系起来,积少成多整合成系统,也能帮助记忆。
  又如讲《孔雀东南飞》的化鸟浪漫主义结尾时,我让他们联想梁祝的化蝶,金庸《书剑恩仇录》中香香公主死后化为蝴蝶等情节,这些都是学生熟知且感兴趣的,自然愿意再去思考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了。
  也可让旧知引入新知。如上《归圆田居(其一)》时,先让学生回忆背诵已学过的《归园田居(其三)》及同样是陶渊明的《饮酒》等,温习联系旧知,新知则较容易学习接受。
  另外,古诗文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形成互动。互相质疑、答疑或提问,让学生讨论等。“诗无达诂”,更应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老师起引导、评析作用,一般不要自己把课文从头解释到尾。还有其它的方法,如适当幽默、备好引言、创设情境气氛,重视学生对古汉语知识归纳及古诗文的积累等等,此文不再详析。
  总之,古诗文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接受规律,又要注意古诗文本身的特点,并结合多种方法,令学生既不感乏味,又能较好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这样课堂的效率才能提高,学生学习负担也才能减轻。
  
  单位:广东潮州市金山中学;广东阳西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