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习得无助感及其对策

作者:沈爱珊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第二,认知出现障碍:学生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随之而来便产生一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不能从语文学习的成功尝试中积累经验,本应学会的东西也难以学会。第三,情绪失调:由于在语文学习上多次尝试失败,对语文失去了耐心、悲观、失望、抑郁。第四,注意力涣散,不易集中:出现了以上所提的心理定势后,加上失调情绪的干扰,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得注意力分散,不易集中到语文学习上来。语文习得无助感不仅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消极影响。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治,帮助学生摆脱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困扰。
  
  一、正确归因,激发动机
  
  按照归因理论,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的难度、运气这四个原因的一个或几个。这四个原因中,能力和努力是内部原因,而任务的难度和运气则是外部原因。能力、任务的难度是比较稳定的,努力和运气则是不稳定的。教育心理学家们发现,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这种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将会加倍努力;如果他们将失败归因于运气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就不会从主观上找原因,只希望以后侥幸遇到好运;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像能力这种不可控制的因素,他们就会灰心丧气。语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还是屡屡失败。对于这一类的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把语文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学习方法不科学,纠正努力的方向。
  
  二、肯定其长,树立信心
  
  “一些差生之所以烦语文,并不是他从来没有过学语文的兴趣,而是因为他们成绩差,屡考屡败,只有失败的痛苦,没有成功的欢乐,以致使兴趣之火熄灭了,视语文如虎,谈虎则色变。”所以,教师对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挖掘他们学习语文方面的闪光点,抓住时机加以鞭策、激励,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对口齿伶俐、声音洪亮的学生,教师可肯定他的朗读优势;对书写认真、字迹工整的学生,教师可表扬他字写得好;甚至作文中的一两个词语用得较好,也加以肯定,进行鼓励……总之,教师应积极地去挖掘闪光点,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与展示。这样,他们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到成功和收获的快乐,并积极地参加“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以“一技”带动全方位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分层教学,促进发展
  
  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在语文课堂上充当“陪客”,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语文学习习得无助感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情感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促使他们有所发展。按学生的基础和成绩的差异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并以此设计三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例如,教学张晓风的《敬畏生命》一文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只需要掌握本文的生字、词语、理出文章的脉络和能提出不理解的句子;中等学生要把握文中关键的词语、句子,深入理解“生命的投资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作者为什么“敬畏生命”;好的学生则需进一步理解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轻视生命的现象,引导学生提高认识,积累写作素材。要求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要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如果他们有兴趣,鼓励他们尝试向更高目标努力。通过这种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自己的水平线上得到发展。
  
  四、培养习惯,学会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差生是和优生相比,大多不是差在智力上,而差在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所以,教师需要帮助那些有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语文习惯,才能在听说读写的反复训练过程中形成语言定势,培养出良好的语感。
  1、预习的习惯。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利用注解了解作家、作品、重点的生字词、引证的典故和诗词以及与课文有关的历史、地理知识,借助工具书去辨清词义、发现问题,克服上课时心中无数,茫然被动听老师指挥的坏习惯。长期坚持课前预习,可以促进思维、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学能力。
  2、认真听课的习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问题设计要兼顾那些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要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的问题启发他们去思考,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用心体会教师怎样范读课文,怎样分析课文;用心听同学的回答和讨论,从中吸取经验,开启思路,锻炼思维;用心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
  3、多读多写的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精读、默读、速读、跳读、略读等方法读书看报,多动笔,对一些重要的信息进行摘抄,多写读书笔记和心得。只有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
  4、勤听勤说的习惯。对于语文学习习得无助感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专门的听话和说话训练,鼓励他们养成专注的听讲习惯,学会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记;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允许说错,允许质疑,养成敢说、勤说的习惯。
  
  五、强化意志,积极进取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如此。只有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能在语文学习上有所收获。有的学生发愤学习,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未见成效,就感到无助和无奈,归根到底是意志不坚,努力不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一,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在学习的道路上,困难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信念,开动脑筋,困难是可以战胜的。第二,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教师应该多讲一些成功的个案给学生听,或者请那些已成功摆脱习得无助感困扰、在语文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同学谈谈他们的学习经验,使学生懂得暂时的失败并不重要,并不意味着自己的能力差,重要的是要有自信, 并将这种自信化为前进的动力,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积极进取。
  
  单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