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教师的缄默就是学生的机会

作者:刘春丽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课程评价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称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我们已经从传统注重教的观念转变到现代注重学的方面上来,以学生的参与活动来看教师的教学。其实,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应该注重的。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我们往往比较关注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却很容易忽略教师的教学行为习惯的问题。但教学行为习惯却统摄于整个教学流程,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们试以下面这种教学行为习惯来看它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思考的激发者,对学生适时地点拨,给学生以启发。教是为了学,主体体验学习是不可替代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主体的独立阅读体验活动是最重要的。然而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却使许多教师形成了这样一种教学行为习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内经常进行不必要的强调或提示,打断学生独立阅读体验的思路。
  请看下面的教学场景。
  上课。师:“下面请同学们用20分钟时间读《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收到舞会请鉴后的课文部分。思考问题A、B、C、D。”
  学生阅读。一生举手示疑,教师个别指导。
  教师心理活动:该生提出的疑惑具有代表性。大家在阅读中是否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呢?
  踱步一分钟,两分钟。走上讲台。
  师:“大家停一下啊,我再提示一点。在阅读中大家一定要思考女主人公是什么人物代表,以借来的项链来表现自己的出众,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在作崇呢?”
  大家阅读。教师默读文章,又做深入的思考。踱步一分钟,两分钟。走上讲台。
  师:“大家注意啊,我再强调一点。对于这一部分的阅读,我觉得在阅读中还应该注意思考……。”
  如此反复数次。
  我们完全可做一个数学分析,用20分钟减去老师一次次强调的时间,到底是给学生留了几分钟,而在这仅仅几分钟内,尚且需要读完文章有关段落,还要思考问题A、B、C、D,学生是否真能自主性地学习、思考呢?
  其实阅读体验既是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在此其间,教师生硬地强调或提示,都无意间剥夺了学生主体的体验与思考。在学生主体性地发挥过程中我们为什么不能缄默呢?孰不知,教师的缄默就是学生的机会!
  之所以形成这种教学行为习惯,而且这种习惯普遍存在于中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这是满堂灌式教学的后遗症。习惯填鸭式教学方法的老师,过分注重教的主导作用,以致于在学生本应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内总想指点一番。这样无意间剥夺了学生主体性的体验学习。
  二、这是对学生极不放心的表现。把课堂一下子放给学生,学生能否充分地利用这些时间呢?学生能否遵循一定的思路去认真体会本文呢?其实不放心学生就是不放心自主性的课堂,对于语文课堂发挥主体性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信心不足。
  三、这也是没有备好课的表现。课前备课没有充分地研读课文,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以致于在课堂上发现该指导的还没指导,就只能想一个方面就临时补充一个方面,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更是缺乏预见性,也就谈不上教学机智的发挥了。
  这种不良的教学行为习惯使得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严谨与统一性。主要的危害如下:
  一、打断学生学习思考的思路。充分的时间应是学生进行主体性学习的保证。时间都保证不了,自主学习便流于形式。认真阅读体会的思路一次次被中止,学习成效便可想而知。
  二、有的提示很可能变成阻碍学生思维的局限。文本经过学生的再创性,会生发出许多可能的意义。而教师的针对性提示引导着学生思维向同一方向发展。例如上述教学场景中教师提示学生,读《项链》应考虑到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资产阶级的虚荣思想,从而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感知文本,便会感受到作者是把笔触深入到社会下层小人物的心灵世界的,是写小人物的那种被命运捉弄,苦苦挣扎。作者满含同情与辛酸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悲哀,人生的悲凉。难道我们仅仅用阶级论的观点来对生活悲苦者进行批判吗?
  其实这种不良习惯要想改变并不难。只要我们教师认真备课,并且敢于放手,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真正放心,就能做到当教则教,当不教则不教,需要缄默时能真正缄默。这时的缄默既是对学生的信任,也是对学生的尊重。也许有的教师不禁疑惑:在此过程中面对学生的质疑,难道也需要缄默吗?是的,学生进行独立体验思考,确实会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但一人有病,可以单独吃药啊。对于真正有代表性的疑难我们当然可以进行整体提示。事情没有绝对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应把一个教师有无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列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中,从而使教学评价标准更加全面。评价作为优化教学的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本身就有多种方式,我们在使用过程中综合各种方式的优势,探究更加完善的手段与方法,以期提高评价效率,得到最满意的效果。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