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文言文教学之管见

作者:王雪莉




  我国的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言文是其最丰厚的载体。教学文言文可以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是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对文言文越来越厌弃,认为它纯粹是由枯燥的文言词句堆砌而成的古董。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进述,学生却无动于衷,有的甚至神游天外。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情形责任多半在教师。教师对于文言文教学观点的偏差,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了教学效果的削弱。教师只有重新审视文言文教学,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才能摆脱困境,走出文言文教学的误区。
  
  一、更新观念、注重诵读
  
  教学文言文,教师最看重的往往是字、词、句的落实,总是力求将每个字的意思讲清,每个词的用法讲明,每种文言句式讲透,死死扣住教材,生怕有所遗漏。好端端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硬被老师肢解成讲解古汉语知识的一块块语言材料。文章作为整体的内在生命力荡然无存。韩愈曾言:“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这种“小学”而“大遗”的做法,使文言文教学陷入繁琐和纯技术训练的误区,老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吃力,不但无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负担。听这样的课,大部分学生身在课堂,心在课堂之外,不知老师所云。一篇文言文讲述完毕,学生竟然不能通畅的诵读,更不要说理解了。学生充其量获得一些零碎的字句知识,有的甚至一无所获。像这样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问学生共学过几篇文言文,大部分学生会茫然地摇头,一篇也不记得。
  其实,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述又有多少价值呢?学生们手里有《古汉语词典》《高中文言文翻译》《文言文基础知识手册》,它们的编辑者多为专家学者,对文言文字句的分析之透彻之到位恐怕无出其右者,在学生们眼里,老师只不过是个拙劣的搬运工,将专家们嚼烂的东西一味地塞给他们。与其这样费力不讨好,老师不如少讲些,节省下课时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反复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强调的就是诵读的功效。像《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样最具汉语的音韵美与意境美的文字不诵读是很难体会蕴藏其中的美感的,诵读才能见其情,见其真,见其美。诵读是感知课文的主要途径,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的要义;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从总体上感悟文章,领悟文言作品的整体意蕴,思想感情,文章特色,欣赏文言文作品的语言魅力。也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感知一篇文言文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决非一个毫无生命力的古董。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越来越高。
  
  二、改变教法,注重感悟
  
  1、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古人讲,读书要三到:眼到、口到、心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即阅读要有思维活动的参与,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成效的阅读。教师把准文体特点,根据文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置相关题目。学生为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照课下注释,认真地钻研,深入地研讨,才能探求答案。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我设置了以下几个题目: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2.烛之武怎样退秦师。3.晋为何随秦而退。学生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也就具有了强烈的内驱力,一般会孜孜以求,表现出强烈的执着性。他们会主动翻阅工具书,查阅辅导材料,扫清文字障碍。并通过反复诵读,去走进作品,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
  2、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新编高中语文试用教材,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140篇的课文中,文言文占据了40%。所选的篇目均是历百代而不衰的文学经典,它们之所以经得起千百年时间的考验,是因为作品中含有永恒的东西,因而能够超越时代,超越意识形态。感悟就是让学生抓住其中永恒的东西。如廉颇的忠勇不二知错就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智勇兼备,信陵君的礼贤下士顾全大局,侯生的足智多谋重义轻生,周瑜的多谋善断儒将风度,曹操的自负谋略奸诈多疑……所有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积淀,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作品,走进作者,自主感悟,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交流才能真正地理解其精神。那些优美地篇章才能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否则学生只是纯粹地听,被动地记,获得的只能是从老师那里搬来的现成的人物形象定位,根本没有自己的充分理解。语言本身就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教学中,我们少一点翻译,少一些繁琐无用的分析,多让学生自主感悟,并巧妙地、恰当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以及社会实际,拉近传统和现代的距离,赋予文言文以新的生命力。
  这样教学文言文,表面上看似乎讲得不深不透,有些内容还显模糊,但它比满堂灌输更有活力,更有张力,它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激发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思考和对更新知识的追求,一改过去那种甘当配角,甘当听众的情形,学生的学习才能够真正地“活”起来。
  
  单位:河北三河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