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如何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作者:曾伶俐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文化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在全国高考中,古诗词赏析年年考,难度越来越大,题型越来越完善,成为高考备考的一大亮点。无论从高考角度,还是从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的角度,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刻不容缓的任务。
  那么如何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呢?
  首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诗词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结合教学实际及经验,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识记著名作家作品及人生态度等知识
  
  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的生活经历不可避免地与作品发生联系。理解作品大多要联系作家的生活经历,写作背景,即知人论世。像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历经安史之乱,居无定所,流离漂泊西南,伤时感世,亲眼见到祖国的强盛,亲身体验到“国破”的痛苦。如“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刻画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真切地描绘出爱国者的内心痛苦;“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三千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极为形象地概括了战乱时代诗人的漂泊生涯——了解了杜甫的生活经历及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像陆游的大部分作品都在抒写恢复中原的壮志,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及“中原北望气如山”,“镜中衰鬂已先斑”的愤懑与感慨。由此可见,教师要加大对这方面知识的引导,使学生重视这方面知识的积累。
  
  二、巧借题目解诗意
  
  题目是文章也是诗词的眼睛,它必然会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揭示所写的内容。故在阅读诗词的时候,必须留心题目,要注意思考分析题目所传达的信息,注意把握题目与诗词内容间的关系,不失为理解诗意的一种好方法。
  1.有助于明确阅读的方向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如果抛开题目直接阅读原诗,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若吃透了题目,我们就可以得到很多启发。“吟”标明了体裁,“留别”说明了背景,天姥山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游,又为什么要游天姥山?作者写此诗的意图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阅读时就有了目的,避免了盲目性。
  《书愤》一诗的“书”意为抒发、抒写,而“愤”意为忧愤、愤激,它揭示了该诗的感情基调。
  《念奴娇·赤壁怀古》,从题目可知,此为怀古词,而怀古的作品往往是作者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的思考,抒发的是自己的思想感情,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理解此词以及此类词的一把钥匙。如本词,作者通过对历史英雄人物周瑜的缅怀,表达了对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周瑜的仰慕与向往之情,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而又年老无成功业未就的深沉感叹。
  对题目的思考分析,并不会得到具体明确的答案,但它却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方向,可以避免盲目性。
  2.有助于把握绝句的前两句和律诗的前两联
  诗词的开头一般要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环境等。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这两联照应题目,写出登高所见,呈现出一种萧瑟悲凉的情调。又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1998年高考试题)这两联点明约客的环境,富有地方气息。
  总之,对题目的思考分析,给我们提供了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既减少了阅读的盲目性,又有助于诗意的疏通。
  
  三、善于抓“诗眼”提挈全诗
  
  能否抓住“诗眼”,标志着读者理解诗词程度的高低。教师在教学中要示范分析诗(词)眼,让学生明白这是全诗的中心所在,从“诗(词)眼”入手透视全诗(词)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起到提挈全诗的作用。如陆游的《书愤》中的“空”字,充分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理想落空的愤懑,紧扣标题,成为统帅全诗的诗眼。又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折柳”是诗眼,提挈全诗,表达了诗人思乡怀古的感情。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寻找诗眼,从而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和中心。
  
  四、联系意境、意象,加深景、情的理解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说:“欣赏诗词要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们的意境。所谓意境,是就景和情而言的,能把握景和情,才能入境。”这既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对鉴赏诗词的要求。
  意象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的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可以把两者理解为: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两句构成一种意境,其中有春天到来的意境,也有时光易逝的感喟。春天的脚步随着雨声来到深巷,进入小楼,给诗人带来一个不眠之夜。诗人设想明天早晨应该能听到深巷卖杏花的声音了。如果把这两句诗再加分析,就可以看它包含四个意象:“小楼”、“深巷”、“春雨”、“杏花”。“小楼”“深巷”有静谧深邃之感,衬托出诗人寓居临安的寂寞。“春雨”“杏花”带着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总之,这两句诗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富有情趣的意象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在古诗词中,以“折柳”来表达缠绵悱恻的离情别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以“春雨”、“春水”、“丝麻”、“细雨”、“西风”等喻离愁,如“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等。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古诗词是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的。而意境的生成离不开景与情的渗透,即意境与意象的融合深化。如果理解不了意境和意象,就理解不了景与情,就理解不了诗意,也就答不上题了。
  
  五、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
  
  入选的诗词精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教师在讲析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并学会分析诗词精妙的所在。如李清照《声声慢》的叠字运用,姜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李煜《虞美人》虚实相济的手法,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丰富想象——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一些鉴赏术语,包括表达技巧、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创作风格。这一环节十分关键,因为有不少学生做诗歌鉴赏题时,不知从何下笔,即使下笔,也往往词不达意,不能领悟要旨。所以应当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鉴赏术语,帮助学生准确规范地组织语言。比如咏史怀古诗帮学生积累“昔盛今衰”、“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等术语;表现手法方面帮学生积累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侧面烘托等术语。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具体分析,为鉴赏诗词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另外,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古人也说,“好诗不厌百回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的”(《歌德谈话录》)。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上述只是我在教学中对诗词鉴赏知识积累的几点探讨与实践。只要我们力求培养学生要知人论世,不就题说题,片面解读,而是整体感知,局部玩味,多看、多诵、多想、多实践,就可以在诗歌鉴赏方面有突破,就可以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上独领风骚。
  
  单位:湖北京山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