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巧借诗词展文采
作者:张兰云
长期以来,同学们在作文实践中误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老师总在教我们怎么作文,我们总在写作文,而收效总是甚微,甚至止步不前。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只注重知识,注重识记,注重明体,注重程式,而忽略了影响作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作文的文学品位的提高。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之所在,“发展等级”评分中对同学们的作文提出了有文采的要求,以加大对同学们文学素养考查的力度,让富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文学素养高、审美能力强的同学“一路绿灯”,脱颖而出。因此,同学们要把重心转移到提高文学素养上来,在“文学性”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做大文章,尽快走出怪圈!读有文采之佳作,如饮醇酒,令人陶醉;读无文采之篇章,味同嚼蜡,食之不得下咽。那些语句干瘪,缺乏美感,不生动,不形象,没文采的文章,不能引起评卷者的兴趣,往往入低档作文。
那么,怎样才能使作文语言有文采呢?可采用的方法很多,比如:用词生动形象、注意语句变化、巧用精美诗词、展示文化底蕴、注入真挚感情、描绘艺术画面、蕴含丰厚哲理等等。下面我们就从巧用诗词方面谈谈文章增添文采的方法。
1. 借诗词状写景物
山河湖海,花草树木,风霜雨雪,云雾雷电等,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自然景物。不过,写作时若能巧妙地结合田园、山水诗来展开,景物就会变得内涵丰富,语言更能平添风采。请看题为《春赋》的作文。
春 赋
张 晶
春是充满活力的。
它的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那初始的桃花与那先知的鸭,便是陆上河水中的报春使者了。植物与动物完美的配合,显示了自然生息相通的默契。
它的起,“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那么,这柳叶便是初春的产物。然而这柳的活力,不单是它娇细的叶,婀娜的身姿,更是顽童用它的嫩枝为春所奏的乐,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它的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于是“春风又绿江南岸,”其郁郁葱葱遍地齐生,壮之极也。这时,自然的生灵,动物与植物第一次交易了。“牧童骑黄牛”在“江南岸”上弄箫,快哉!
它的兴,“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莺歌燕舞者,便以“处处闻啼鸟”而翩翩起舞,仿佛鸟类独一的完美搭配。至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过是极少罢了。除这初始的落花,另有含苞欲放者无数。此新新旧旧紧密的接替,真可谓春意盎然。
它的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时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更有蜂蝶戏闹其间,好景美不胜收。然而,这并非春之高潮,只是那百花齐放争春前美丽而痛楚的激战。
它的盛,“春风不独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此三春之际,百花齐放,十里飘香。更有日煦花丛,五光十色,流光溢彩。那久违的蝈蝈蚱蜢,按捺不住发痒的歌喉,同青蛙对唱起来。燕子几乎占领了整个上层空间,似乎与之嬉戏的也只是纸鸢了。这些活泼,再加上和煦的阳光,可谓春光无限了。
它的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似乎春要结束了,其实,它只不过在换一种形式罢了。或者说它是加进了蝉鸣,更动听了;或者说它是绿荫深处筑上了鸟巢,更富画意了。
一年伊始的春,正吸收着大自然的恩赐,这恰似我们青年学子正处人生之初,努力地吸取着知识的琼浆,我们不是和春一样同样充满活力,同样拥有灿烂的明天吗?
春的活力无限!我们的前途无限!
作者引用了我们平时非常熟悉的诗词,把春天从始到末的整个过程写得如诗如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见作者平时是很注意积累的。
2. 借诗词抒发情感
精美的古典诗词,是前人用心血凝聚而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便是最好的写照。不少考生将抒情气息浓郁的诗词引到文中,往往能收到情真意切,文采飞扬的效果。
在书香的天空下,我领略到“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那份超然;我感受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那份大气;我想象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那份凄凉;我还能品味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那份美丽;我更能体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自信……在书香的天空下,我知道了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充盈着书香的天空》)
天空太大,心灵太虚,往往难以下笔。本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巧妙地从“书香”切入,以自己的文化积累为依托,转虚为实,构思精巧,特别是名诗佳句的贴切引用,更是文采斐然,余韵悠悠。读罢全文,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才气及阅历。没有日常的厚积,哪有如此难得的薄发?
登临绝顶,凉风拂面,让人感到那么惬意,那么舒服,那么心旷神怡,真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慨!我真不知道欧阳修当年为何有“其色惨淡……其意萧条”之悲,相反,我却记起了刘禹锡奋发激昂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才是我的家乡秋日风光的写照啊!
作者登临绝顶,心旷神怡,一股豪情充塞胸中而不能自抑,于是便发出了“真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感慨”,才不会被欧阳修“其色惨淡……”的悲秋情绪所感染,而且,巧妙地借用刘禹锡诗句代替了对家乡秋日风光的描写,继而由衷地抒发了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凌云壮志,使作者对家乡山水热爱之情得到了升华。
3. 借诗词展开议论
发人深省的哲理诗,是人类智慧的宝贵遗产。将这些诗词引用到文章中,尤其是议论文里,有如撞钟鸣鼓,振聋发聵;或如品茗饮醇,唇齿留香。
当一种痛苦,让我们无所适从的时候,也许在世界的另一边正有人为同样的事情而尽享快乐。
落木萧萧,有人对生命凋零的秋天发出无尽悲哀的感叹:“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有人却享受着这秋高气爽,收获辛苦的季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友人离去,李商隐写下“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伤别之句,王勃却唱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之情。
佳偶泪别,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秦观却道出“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人生失意,有人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自勉,有人却空对漆漆黑夜,悲叹“卧马跃龙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痛苦,因为思想;快乐,同样因为思想。
快乐与痛苦之间看似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仔细想想这沟壑也许仅仅是一条小小的狭隙,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痛苦就会幻化成幸福。(赵岩《幸福其实来自内心》)
清人吴乔曰:“诗喻之酿而为酒。”本文开头用了四段八位诗人的典型诗句,两两相对地,既鲜明又凝练地彰显了主旨。作者清晰的思维和深厚的文学积淀跃然纸上,真可谓:“几杯美酒酿清醇。”
再如,有位同学写了篇关于节约的议论文,文章这样开头:“勤俭自古为美誉,节约至今是佳称”,“创业艰难尚节俭,守成不易戒奢华”,几句对仗工整的诗句自然引出论点:“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结尾又引古训“身披一缕当思织女之劳,日食三餐每念农夫之苦”来做结论,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文中引用的几处诗句使文章显得凝炼而丰富,极富文学色彩,作文的档次自然就会提高。
当然有两点我们必须要明确:一方面,有文采,并不是说就要轻视作文的基本功,即“基础等级”的达标。因为“有文采”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的一个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打好基础,再美的楼房也会倒塌的;不过基础等级达标关,没有文采更无从谈起,这是妇孺皆知的道理。另一方面,提倡使文章有文采与提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和反对形式主义文风并不矛盾。对于驾驭语言技巧还不娴熟的中学生来说,锤炼语言,讲究语言的文学性,显得尤为重要。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语不惊人死不休”,是杜甫炼字炼句的铮铮誓言;“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卢延让锤炼语言时的真实写照;“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表现出欧阳修对锤炼语言的执着;“最简单的笔调,需最艰苦的练习”则道出了泰戈尔成功的秘诀......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们尚且如此讲究文采,重视锤炼语言,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学写作的学生呢?
在写作中,我们要消除语言“有文采”高不可攀的思想,认真品读有文采的精美时文和语言有特色的优秀作文,多多积累诗词名句。“能读千赋而善赋,遍观千剑则善剑”,确立适合自己实际的语言目标,掌握方法,认真训练,灵活取舍,在较短的时间定能写出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文质兼美的佳作,使文章展现出亮丽的语言色彩。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