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审视
作者:许令周 张佳佳
一、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科学成分
有很多人一谈到传统作文教学,他们很是义愤填膺,说传统如何如何害人。我认为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他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他割断了作文教学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联系。笔者认为传统作文教学,是我国古代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为学生涯和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汉语言自身特点,具有民族特色,以多读、多背、多写为特征的作文教学方法。通过对传统作文教学的研究,我们发现它是有科学性的。
1.重视背诵和阅读
传统作文教学十分重视背诵。古人们认识到背诵对于写作的作用,大凡文章好手无不是满腹经纶。其做法是在学生少年时期记忆力强的时候,让学生背一定数量的文章。学生经过苦读,如能背下几百篇文章,几百首诗词,就有了厚实的基础,丰富了各方面的知识,培养了语感。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增强,如再有名师指点,悟性就会渐开,先前的读背功夫就会转化为很强的写作能力。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传统作文教学十分重视阅读。古人很强调熟读,他们认识到熟读文章对于写作的作用。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他自己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他的读书生活是这样的,“昼课赋,夜课本,间又课诗,不遑寝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正是有如此苦读的精神,他们才成为文章大家。
2.强调文章要多做、多改
宋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永叔谓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这一看法强调了多做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作文是一种技能,而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作文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运用,只有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由此可见,传统语文教学提倡作文要多做,是符合从写作实践中培养写作能力的规律的。
传统作文教学还强调文章要“多改”,多改也是训练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学生自己修改,或老师批改指点,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掌握文章写作的规律。我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历来重视文章修改,把修改文章作为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手段,如杜甫率先垂范“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宋代何远《春渚纪闻》中记载:“欧阳文忠公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示人。”
3.重视作文的仿效
中国古代的文人的写作都是从仿效开始的,那时没有什么指导如何创作的书籍,有的只是各种文选,他们就是通过仿效文选里的文章,渐渐就领会了创作的要领,然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自己也随之成了写文章的高手。不管是韩愈还是柳宗元,他们写作之初也是仿效先秦古文的。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读得韩文熟,便做出韩文的文字,读得苏文熟,便做出苏文的文字。”这是很有道理的。熟读了某人的文章,自然会受到熏陶,写出的文章多少有别人文章的影子。事实上,学生初学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课本中一篇篇范文就是学生仿效的样本。初学作文者,对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比较生疏,从模仿开始,慢慢也就容易摸到作文的路子。
二、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毒素
1.“八股”取仕的恶劣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人才的发掘和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明清时发展到以“八股”取仕就阻碍了社会进步。明清科举考试规定考试的文章只能写成八股文,很显然,那时绝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因此,考试的制度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主体文风,明清时期文人都在学习创作八股文。八股文严格规定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文体必须是议论文,内容必须是代圣人立言,因此八股文形式僵化,内容空洞,脱离实际,给当时的文风造成了恶劣影响。
2.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带来的不利影响
自两汉以后,书面语与口语就有很大的不同,书面语就是现在所说的文言文,口语就是古代的白话,由于封建时代是通过用文言写的文章来取仕的,因此在教育中忽视口语的问题就显而易见了。由于书面语与口语的不同,忽视口语训练对书面语的影响还不明显。但如今,我们的书面语已不是文言了,而是现代白话文,写作是以我心写我口,很难想像,一个口头语言很糟糕的人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语言周妥而没有毛病,按照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也周妥而没有毛病了。”叶先生所讲的“语言”是指口语,要做到语言周妥就必须锤炼口语,这就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而良好语言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从小的口语训练。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创新是一种发展,而发展是对过去的扬弃,即发扬其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如今作文教学的创新对传统态度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单位:江苏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溧水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