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建设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作者:迟洪臣




  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来消化吸收外界知识,进而形成能力的一个过程。那么,有效的课堂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来主动获取外在信息,其着眼点就是推动学生利用其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充分的主动实践,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重要的能力,从实质上更新其原有的知识结构,成为发展的新基础。这样,我们的复习课堂才会更加有效。
  
  一、通过主动实践获得知识
  
  过去,我们喜欢把复习中的知识点归纳成几块,然后按部就班地讲给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备课压力大,课讲得很累,收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往往也会产生某种厌倦的心理。这正是由于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将知识整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结果。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知识,效果可想而知。精讲是必要的,但这样的“精讲”却要不得。因此,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充分引导的前提下,让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结构,从而发现规律。在讲授“文言文实词的几种推断方法”一课时,我把各种方法归类,通过习题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正确解释实词词义后,让学生比较每个句子的异同,找到解题的共同规律,从而总结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例如:“题一:翻译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字的含义:
  (1)以赂秦之地封(分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礼遇)天下之奇才。
  (2)灭(消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3)虎鼓(演奏)瑟兮鸾回(运转)车。
  (4)活(活着)则异室,死(死去)则同穴。
  同学们在总结的时候,会发现这些句子是对称或对仗的结构,而且所翻译的词都处在对称句子的相同位置。这些词在词性、词义上大体相同、相近或相反,学生自然而然地捕捉到解决这类题的方法。教师在这一个过程中可以完全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充分感觉到通过自己的主动实践获得知识的快乐,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感兴趣地学,也有助于他们把学过的知识内化为一种能力,长期记忆学过的知识不会再是一种奢望。当然我们收益更大的是他们能够学会怎样去思考,学会“自思”是学习中重要的一步。
  
  二、通过主动实践深化知识
  
  心理研究发现,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练习、重复练习会有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出现这种“高原现象”的原因是过量的练习造成了疲劳和脑皮层的抑制所致,同时由于机械地重复练习,降低了学生练习的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如不改变旧的练习结构和方法,练习成绩就不能继续提高。所以我在设计习题的时候要注意习题的典型性、层次性,在少而精的训练当中,达到训练目的。
  1.习题要具有典型性
  习题的配备是为了学生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如果习题不能典型地体现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混淆知识,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对课堂的不信任心理,很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因此,习题一定要充分体现解题技巧,让他们充分理解消化解题方法,真正地形成解题能力。
  我的复习课上,每一种方法都是按照“习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练习”这种模式进行渗透。然后精选一二道题,把几种方法串联到一起,这样学生在做题的时候,一方面对以上几种方法能进行充分的训练、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提升了他们归类知识点,筛选关键信息的能力,这种无形的能力,使学生再也不会因学到知识却不知道在什么题目中运用而苦恼。语文的复习课堂历来是感觉很枯燥的,但这样的做法,学生主动动脑,主动发现规律方法,更能及时地检验其有效性,他们学习的热情也就高了起来。
  2.习题的设计要层次分明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升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精心设计和科学安排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及时消化、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是很重要的。
  由浅入深,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这有助于深刻地认识某一规律。学习也是一样,我在讲授完解题的规律和方法后,通过习题的检测,逐步深入、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这样的练习设计,有效地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引用和相互融合,解决疑难问题。简单问题有助于学生打实基础,为解决难题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难题的解决,则有助于学生形成更高一层的能力。难简的合理配合,既不会使学生感觉到没有希望,也不会产生做题无意义的厌倦之感。这不但有利于他们建立一整套的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在这个深入的过程中,总结新的认识和方法,摸索更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很好地突破“从活学活用,再从活用到衍生新能力”这一难点。
  
  单位:黑龙江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