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语文课的活动式教学
作者:廖华根
我也试着采用第一种方式上了一堂文体知识复习课,我一反平时老师边讲边练的方式,变“灌输式”为“活动式”。我把各种文体知识交叉融合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我把教学设计成了四个有趣的竞赛环节: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附加题。学生对这种课例有新鲜感,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连平时上课从来不发言的何燕婷也多次抢答成功。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这些文体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要有效得多。第二节课时,我有意抽查了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除基础实在“透支”的极个别同学不达标外,大都已掌握。这个结果让我非常振奋。
你可以去作个调查,真正让学生如痴如醉的教师有多少。听了这么多语文课,真正让你惊动的语文课有之;如专家、学者般能在三尺讲台一展风采的有之;像演说家一样让学生倾倒的有之。平时大伙聊天,说到读书时代的语文老师,让人垂涎三尺的却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人还专门研究,在课堂上能说会道的教师,尽管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可是考试一来,成片倒下;而沉默少语,片言只语的教师,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成绩却让人刮目相看。这种两难的现象,到底怎么啦?其实,你稍稍想想,前者,为的是学生的一辈子,后者,为的是学生的眼前。君不见,也有清华北大学子因无法适应社会的竞争而淘汰成开肉店,卖水果的!那些奥赛尖子,又有多少能撷取诺贝尔美丽之花?说到这,难道你还不想把课堂交回学生自己吗?难道你没听见学生在呼吁:这是我的课堂!
案例一:《漫话探险》语文活动课
课例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课前准备,分工合作。由学生主持,分小组竞赛的方法,以最后积分多少论胜负。课件分成六大部分:漫谈探险理解、探险家的故事、推荐探险书籍、探险利弊辩论、探险之旅和小结,图文并茂,思路清晰,活动热闹有趣,学生积极参与,争辩激烈,特别是小主持人成熟而老到的风范,令你拍案叫绝。
简评:整个活动,每个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动手,不自觉中学到各种探险知识,辩论中磨练了探险思维。
案例二:《戏曲大舞台》语文活动课
课例设计:整个活动以师生合作为特色。教师和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了此次既陌生又有趣的活动课。整个设计思路如下:查一查、比一比、听一听、唱一唱和写一写。特别是比一比和唱一唱这两个环节,设计成了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的竞赛方法,学生在紧张而有趣的活动中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甚至在比学唱黄梅戏“《天仙配》”这个环节上,学生也表现出了异常的兴趣,几欲爱不释手,反复吟唱,忘记下课。
简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语文课首先是兴趣的培养,其次是让学生有所得。如果能做到这样,何必担心学生语文学不好。
案例三:《我也追星》语文活动课
课例设计:由教师导演了一场学生辩论赛,分正方和反方,题为“追星利大还是弊大”。除了教师们协助设计和指导并充当评委外,一切均由学生分班组合成正反方。整个辩论赛虽然略显稚嫩,但这是学生自编自演的辩论赛,是学生的亲身体会。
简评:新课标再三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重视学生的亲身体会,强调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我想,这堂课,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这是我的课堂,是否可以作出如下反思:
一、转换教师的角色,大胆脱下“教书匠”的外衣。作为语文教师,要大胆脱下“教师匠”的外衣。不要老是板着一副说教者的脸孔,高高在上,之乎者也地讲解你的“读书经”,不妨让学生作回老师,你多听听学生说,和学生和平共处地在课堂中交流。
二、变“教师”为“厨师”。能调万味的大厨,虽然众口难调,但能随机调整应合大部分人的风味。教师可以不断变化课堂的形式,设计不同的风味,并时刻佐以“味精”,刺激学生上课的“食欲”。
三、变“演员”为“导演”。教师要大胆转换角色,不要以为自己能说会道就不顾学生的感受,在三尺讲台上海阔天空,学生可以喜欢一时,但时间长了会反感。让学生合作探究、发现、设计问题,并主动走向讲台,充当小老师。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真实性。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会说吗?敢说吗?能说吗?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课堂的主人。这也是新课标精神的真正体现。教师让学生成为主体,并不是放纵学生在课堂随意“开口”,而是真正设计并随着课堂的具体情况,指给学生方法,调控学生的学习和激情。
真能这样,把课堂还给学生,我想,语文课一定能“活”并“动”起来。
单位:广东深圳市龙岗区福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