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故乡的榕树》为什么这样美

作者:谢增伟




  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是我国当代不太多见的美文之一。笔者认为,美文的产生正如传世名画、经典名曲名歌等艺术品的问世,实在是弥足珍贵、令人珍爱的。作为美文,其主要作用是供广大读者作为文学审美对象,它可以给人送去具有非常价值的思想养料、审美养料、语言养料,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和言语,它因此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而现实中,许多美文大都被人们反复研究、揣摩、分析、探讨、交流、评论,但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却在比较中令人感到被关注的程度不够。其实,《故乡的榕树》完全可以与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笑》、碧野的《天山景物记》等名文大作媲美,而且完全有着自己独特的面貌和品质,有着很高的审美等级和成就,这种观点已是许多鉴赏者的共识,否则,它就不会被众多重要教材所吸收而作为范文陶冶广大学子了。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故乡的榕树》的审美成就的研讨,拿出成果,以有益于审美教育、有益于语文教学,也可有益于散文作家创作的借鉴。
  要加强对《故乡的榕树》的审美成就的研讨,一个重要任务是弄清其“美的成因”,也就是《故乡的榕树》为什么这样美,这里只能就笔者的分析体会,选择几个重点来谈谈。
  
  一、《故乡的榕树》“美的成因”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善于“选人”、“选事”、“选景”。
  
  善于“选人”,这里的“人”,指的是散文中发挥作用的人物。散文不是小说,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要任务,但却对散文的主题表达和美感创造至关重要,有时对于成文线索和结构也起着作用。《故乡的榕树》在文章的首尾写了作者的“小儿子”。这个人物的活泼、美丽、纯真、幸福,无疑是全文的一道亮丽风景,他引带了全文,更重要的是形成和丰富了全文“童年之美”的美情美趣,形象之美和趣味之美是作者选定此人入文的成功收获。
  该文还写了“老祖母”这样一位可爱的老人,并且是一段“特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她挥舞。”祖辈的慈爱美和童稚的顽皮美都流光溢彩,感人肺腑,异常地天然和充分,加上其中蕴含的强烈思乡思亲的情绪,就把人情美表现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思念,是《故乡的榕树》立文的基础,选什么人引发思念和强烈表达思念,从而让人感到作者思念之美之真,肯定是作者精心选择的。从实际阅读体味来判断,《故乡的榕树》的“选人”是成功的。这种善于“选人”,就是给人以“人情美”的重要成因。
  善于“选事”更显得重要,因为《故乡的榕树》是属于以事件叙述为抒情基础的散文,而散文的篇幅又不宜长,因此,写入其中的每个事件都应该精挑细选,以一当十,以便让这些事件发挥出最大可能的抒情能量。
  《故乡的榕树》在进入具体的回忆之后,以事为主的内容选了与榕树相关的两件,一是与小伙伴们在“驼背”榕树上玩耍以及与之有关的故事,二是与大人们一起在榕树下纳凉和度过夜晚的过程。这两件事情是全文的主体内容,它们是作者要抒发的感人情怀的载体,选不好,则这种情怀就抒发不好,不能给人以人情美。作者所选的这两件事情,都把自己与他人(小伙伴、乡亲们)通过两棵老榕树融合在一起的,这样就既容易扣题,又便于抒发“怀人”之美好情感。此为善于“选事”的表现之一。
  选定的这两件事情,一件发生在小孩之间,一件发生在与大人之间,照顾得全面,同时也得以全面表现童心的纯真美,同时展现有南国特点的“儿童嬉戏”的风土美和“农人生活”的乡俗美,此为善于“选事”的表现之二。
  至于“选景”,《故乡的榕树》以第四段和第五段后半段给人以出色的感觉。其第四段,也即从“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开始的文字,最充分地抓住了南国山区农村的人、物、景、声、态,并且加以点染式的描画和蒙太奇式的摄取,不仅感染了作者自己,也将感染每一位读者。其中第五段后半段的“秧苗青青的田野”、“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梳林”等景色虽是虚拟,但也只属福建山野乡村所能有,其饱含的乡土气息足以给人沁人心脾的美感。
  
  二、《故乡的榕树》“美的成因”的第二点是创造性地运用了细节描写。
  
  我们知道,细节是小说创作中时常使用的,它就是一个小的情节,借此可以表达人物内心细腻的活动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情态、关系等,也可以用作某种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的准备和铺垫。因之,细节在小说的表现手段中占有重要地位。散文一般不去表现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也一般不用细节。《故乡的榕树》能给人浓郁的美感,与作者引入细节描写,发挥细节的独特功能是分不开的。《故乡的榕树》的作者注重写情趣美、人情美,而这样的美用细节来表达是非常合宜的。该文第二段写小儿子引逗小黑狗就采用了细节手法,即把这个小事件写得细腻传神,这里表现出作者天然真切的对小儿子的父爱和作者想创造出一种生活情趣美的用心。实际上,作者的用心是达到了,因为我们读到这里,就明确地感到了这种审美效果。
  该文描写老祖母的一段文字也是使用细节来传神。老祖母的龙钟步履、唠叨嘱咐、慈爱情态细微毕现,其慈爱之美让人产生荡气回肠之感。“我”在树上的感受和行为也写得比较细,祖孙俩树上树下,相映成趣,成为表现亲情之美的典范画面。
  
  三、《故乡的榕树》“美的成因”的第三点是以画风成文风,以画的“语言”成就文章的语言。
  
  绘画与写作原是两种不同艺术,它们各有优势。如果恰当地将其中一种优势移用于另一种,就可能产生非常美的效果。虽然能产生奇效,但是许多作家不通绘画,因而难以实现。著名诗人艾青由于熟悉绘画,其有的诗作就深得其利,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即是,其中的一些片段充满“画意”。黄河浪中学时代就擅长丹青,他的许多画作被选去参加东欧、英国等地的国际画展并获了奖。1979年9月赴香港定居,主要从事绘画,业余从事写作。这样一个有益的条件,加上作者懂得艺术相通之理,以画笔入散文就自然实现了。重要的是,《故乡的榕树》从题旨到内容也都适合“以画为文”。
  从《故乡的榕树》全文风格来看,可以说就是一幅寓浓烈思乡之情于美丽闽东民俗风情之中的画卷。文章一开始就是对住所左近风景的描画,然后是在绵绵回忆中对故乡人物、景物等的描画,只不过这些描画中渗透了浓得化不开的乡情,即所谓“画中有情”、“情以画传”。
  从细处分析观赏,好用色彩极为鲜艳地描摹一些场景,使其无异于画面,是《故乡的榕树》以“画语”写散文的一个明显标志。如文章第三段:“……,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蜷曲飘拂的长须和浓得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迎着金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还如文章第五段:“……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梳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丽的地方去……”都是用“画语”写成。
  绘画的一个特点是以形象表情达意,《故乡的榕树》在这个方面表现突出,即全文形象较多,且连缀成一组的形象也不乏见。单个形象因其太多就不举例了,“连缀成一组的形象”除了上面已经说到的第三段、第五段两个例子外,还有第九段的较长一段文字也是:“……,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的榕树的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的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给山野披上一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云悄悄飞过,有桂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入梦乡……”,这里的语言所描摹的形象真如用画笔勾勒和涂抹的一样。
  美文《故乡的榕树》让人读后产生强烈的美感,不探明其美感的来源是令人遗憾的。多年来,学者和教师们经过辛勤劳动,对《白杨礼赞》、《荷塘月色》、《笑》、《天山景物记》等名文大作的美感来源作出了不懈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笔者期望着《故乡的榕树》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让更多的人能成为《故乡的榕树》审美的知音。
  
  单位:江苏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