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触龙说赵太后》“说”的艺术

作者:黄新喜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面对的形势是别人不能说,也无法再说的一种僵局。面对僵局,心系国家安危的老臣触龙,如何打破僵局,使太后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就成了关键。我们常常激赞触龙用谈养生、拉家常的方法取得了进谏的成功,实际上我们忽视了面对盛怒的太后,面对就不打算听取大臣任何进谏的太后,如何做才能让她不生气,能够进得去,能够站得住,能够不被她唾出来,这才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
  触龙面对僵局,说服的难度很大,但他又不能不去“说”赵太后,其理由有三:
  1、在其他大臣不能“说”之时,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为了国家的安全,触龙必须去“说”。
  2、在矛盾非常激化的时候,触龙必须打破僵局,创造能向赵太后“说”的机会。
  3、在太后盛怒之际,触龙必须化解掉太后的“盛气”,不仅能够“说”,而且必须“说”成功。
  触龙并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强谏”,更不能去走极端去以死相谏。他不能进一步激化矛盾,而是要化解矛盾,让固执而又处在盛气之中的太后心平气和地接受他的意见。所以他必须改变策略,触龙的高超之处在于:示老,他根据个人特点,尽量显示其老,以便以退为进,虚与委蛇。以老臣、老态、老臣之深情化僵局为和局,弄得赵太后无法“唾其面”,争得了难得的“说”的机会,使太后自愿地听其谏言。
  其化解矛盾,创造“说”的契机的策略有三:
  1、尽量显示出老臣之老态,淡化矛盾。在拜见太后时,触龙一反其他大臣的做法,不是强谏,而是“见"而先不“说”,使太后有气没处使,为后边的“说”开了个好头。触龙见太后时,他的步伐一反常态,摆出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入而徐趋”,显示出一副极想走快而又无法走快的样子,态度毕恭毕敬。他没有带着满脸的正气,满脸的怨气,满脸的怒气去见太后,他也没有急急忙忙进去说服太后,这样只能激化矛盾,只能带着满脸龙涎而出,于事无益。他只有显示出根本就不是进谏之臣的精神状态,才能使太后无从发作。
  2、反复申明老臣之大罪,回避矛盾。“至而自谢”,到了太后跟前,未等太后发作,他就先发制人,开口道歉,道歉了两点:一是拜见太后时不能快走的原因,是因为脚有毛病。古代,臣子见太后必须是小步快走,才显示出尊敬,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二是久不见太后的原因,还是因为脚有毛病,自己就私下原谅自己,实在是有罪。只絮絮叨叨地谈老臣老事,根本不提让长安君做人质之事,这样就无法引起矛盾。
  3、真切表达老臣之深情,化解矛盾。“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一句情深意切的话,表明虽然自己脚有病,但是心里还是非常想见太后的,一切过错都归结于“老臣病足”,在脚病已经很久的情况下,还在一心牵念太后的玉体,言下之意,因为脚病,很久没有上朝,压根就不知道朝廷新近发生的事,根本没有谈“质齐”的意思,这就自然化解了太后的盛气。在老态掩盖下,解除了太后的思想戒备。他不是倚老卖老,而是装聋做傻,老气横秋。面对老态龙钟的老臣,面对诚惶诚恐的老臣,面对情真意切的老臣,面对一点儿也没有进谏之意的老臣,再盛气的太后也是有气没法出,更没有理由“唾其面”了。
  这就是触龙这位老臣的老辣之处,他没有摆出我是朝廷资深老臣之势,而其势已经起了作用;他处处尽显老臣之态,在老态之中,涌动着老臣的拳拳爱国之情。这是触龙最高妙的一招,这是化解矛盾最关键的一步。太后心知触龙的用意,盛气以待,俨然一副谁也无法使我动摇之势;触龙则装成毫不知情毫无进谏之意之态。没有示老这一招,想必触龙早就龙涎满面地被唾出来了。更何况,这一示老,不仅让见太后得以实现,使极端尖锐的矛盾得以缓解,同时也为下边的“说”埋下了层层伏笔。因为老,才有了共同话题,才有了设身处地的牵念,才有可能谈身体,谈饮食,才能引起谈子女,一直到最后很融洽地谈长安君质齐之事。使赵太后心悦诚服,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单位:陕西宝鸡市宝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