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2006年高考语文江西试卷评析

作者:朱群英




  2006年江西自主命题考试尘埃落定,总体情况是难易适中,过渡平稳。今年试题还是延续去年高考命题思路,命题模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仍旧是七个板块,考核的内容也是大家预料中的热点考点,稍有变化的是客观题的题量由去年的14道题(包括现代文阅读中的双选题,其实是15道题)的45分改为今年12道题36分,文言文阅读由往年的人物传记变为散文体式,虽如此,但阅读难度与题目难度都未加大。
  今年的试题有其独特之处也有其需要商榷之处。
  独到之处有:
  (一)在推动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提高上做了有益的尝试
  减少客观题的考核份量,加大主观题的考核力度,重点考测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及其素质的一种推动,有效地贯彻了语文学习的目标。
  (二)体现出知识性、思想性
  本次试题不仅仅考查了学生解题的能力,而且很好地体现了知识性和思想性,让学生在阅读解题时不仅获得了有关知识,而且还从一定的角度给予学生思想的启悟。如科技文阅读学生可了解生物发光的奥秘;第3题可了解中国粮食问题,钓鱼岛和帕金森病的问题;第21题可了解咖啡因、心脏病与人体遗传的关系问题。现代文阅读以人类滥伐森林为主题,引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思考;文言文阅读中主人公醉心于书籍的情态,读后让人觉其憨态可掬,感叹书籍的魅力;诗歌鉴赏引发对恒久不变友谊的向往;第20题启发学生感悟高尚、尊严、仁厚。
  (三)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高考既要考查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此次试题本着这一原则没有出现超纲的问题,基本上都来自教材。前五道选择题都是基础性题目,难度系数不大;默写题也全部出自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章;文言文虚词题和翻译题中关键的实词、虚词在教材中都出现过,只要紧抓课本,以课本为中心,此大题失分率就不高。
  (四)淡化常见的难点
  历年高考题中的语病题和熟语题都是学生棘手的问题,今年语病题都是最常见的病句类型,属于一眼就能看出毛病的病句,难度系数很小。而学生们感到生僻的熟语则根本未考,这样不仅淡化了常见的难点,而且也冲击了模式化的解题方法。
  需要商榷之处有:
  (一)取材上缺少江西特色
  既然是自主命题,命题者就有义务宣扬本土文化,江西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但今年试题中却丝毫未提及,连先前呼声很高的文学常识也未出现,原本可在此让江西文化显露一角,去年还可在其中领略一下滕王阁迷人的气质,不知命题者今年在命题时是如何考虑的?而北京试卷明显地体现出古都特色,彰显古都丰厚的文化底蕴。如现代文阅读《天坛之美》,天坛是北京非常有代表性的符号,也是申奥时标志性的建筑,在此可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天坛。北京试卷的作文题是“北京的符号”,给学生无限的空间,从人、事、物上都可入手,可大可小,写出北京的特色。
  (二)作文命制上开放性不够、话题陈旧
  好的作文题,是适度的开放性和限制性的结合,如果过度开放,限制性不够,就无法杜绝“宿构性”作文的出现,从99年到2005年全国都是“话题作文”这一单一命题形式,导致很多老师让学生考前背诵几篇可在任何话题作文中稍一变化便四海皆准的所谓“范文”。所以在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许多雷同作文,不仅结构上而且材料上都惊人的相似,这不仅将作文教学引向了一条死胡同而且也使高考失去了公正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今年的江西作文“雨燕减肥”多少打破了这种模式,此作文看上去仍是一篇话题作文,实际上是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结合,需要学生读懂材料并提炼某一主题,这正是此作文题的优点,也是其缺点:“雨燕想飞到蓝天,便要对自己进行磨砺,脚踏实地地做事”从这一思路进行拓展,提炼出的主题无非是“要摆脱束缚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丢掉心理负担”“换一种眼光,创新地做每件事”……不管哪一种,话题都较为陈旧,缺少新意,开放性不够,难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再看上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福建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戈多今天已经来了”“留一点空白”其人文性、开放性、创新性,值得一看。
  (三)内容和形式都较为老套干瘪
  第六大题,历来被人们称为高考试题改革创新的“试验田”,但今年该大题却让人失望,没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之感。
  (四)现代文阅读题的设置有重复之感
  第17题是很明白清晰地让学生从修辞角度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加以答题,第16题虽没有明显点出答题方向,但考核的角度却是一样的,即从修辞格、表达效果、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上入手。
  (五)语音题考查不全面
  语音题完全是在声调上作文章,而忽视了声母、韵母的考查,尤其是没有注意南方考生平舌音、卷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的问题,考查点不够全面。
  
  单位:江西九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