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汉字性质代表性观点及我见

作者:王会芬




  关于汉字性质的研究讨论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热潮在20世纪的70年代到90年代初。在研究中,一度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一些有影响的代表性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六种:第一种是较早提出的象形文字说,第二种观点是意音文字说,第三种是形音文字说,第四种意见是语素文字说,第五种是表音文字说,第六种是表意文字说。我支持表意文字说。
  1、象形文字说
  象形文字说来源于外国人,国外传教士认为汉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相近,因此称汉字为象形文字。国内外有不少人支持这一观点。1940年吴玉章在其撰著的《新文字与新文化运动》中认为:“中国的汉字注重形体,表示一个物件的词,就是这个物件的图形……每一件事情也按照事情的意义表示出来……这种就叫做象形文字的系统。”
  2、意音文字说
  裘锡圭在《汉字的性质》的论文中探讨汉字性质时,提出了三个分论点:(1)“文字是语言的符号”(2)“各种文字的字符(构成文字的内部结构符号)大体上可以归纳成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3)“汉字在象形程度较高的早期阶段,基本上是使用意符和音符(严格说应该称为借音符)的一种文字体系;后来随着字形和语音、字义等方面的变化,逐渐演变成为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体系。”前者似乎可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简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或简称为后期意音文字。
  周有光也认为,“用文字表达语言,有三种基本表达方法,就是表形、表意和表音。”他说“综合运用表意兼表音两种表达方法的文字,可以称为‘意音文字’。汉字就是意音文字之一种。”苏培成等也都认为汉字是意音文字。
  3、形音文字说
  刘又辛在《文字训话论集》一书中的《论汉字的性质》部分里说:“一切成熟的文字,其共同特点是可以用以记录语言。文字记录语言的手段只有三种。一是标形法,二是标音法,三是形音结合的复合法……无论是标音文字还是标形文字,如果它不能表意,那就不能叫文字。……所以,表意文字说是不能成立的。”刘先生认为汉字是形音文字。唐兰在《中国文字学》中也认为称汉字为形音文字比较好。
  4、语素文字说
  赵元任在《语言问题》里根据文字所标的语言单位的尺寸不同,提出汉字是词素文字,也即语素文字。根据这个标准,也有人认为汉字是表词文字。
  吕叔湘也认为汉字是语素文字的唯一代表,是形、音、义三结合。朱德熙、苏培成、李荣等都是上述观点的持有者。
  5、表音文字说
  1979年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的专家在其集体合著的《古文字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展望》里,对古代汉字是象形文字的提法表明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古代汉字,就其文字符号的来源说,也就是从其构形原则来说,它是从象形符号发展而来的,但是,从它的发展阶段来说,它已经脱离了表意文字阶段,而进入表音文字的阶段。也就是说,这种文字,并不是通过它的符号形体本身来表达概念,而是通过这些文字所代表的语音来表达概念。绝大多数古文字,其形体本身与所要表达的概念之间,并无任何直接的关系。”所以古文字“从它所
  处的发展阶段来说,只能是表音文字,而不是什么表意文字(或象形文字)”。后来,该研究室的姚孝遂又撰写了《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再次阐述了上面的观点。
  6、表意文字说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说:“文字表现语言,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体系,一种是表意体系。这种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另一种是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这种字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字有的是音节的,有的是字母的。”他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据说这是对汉字性质最早作出明确界定的语言学家。
  胡裕树在其主编的《现代汉语》一书中也认为汉字是表意文字。他推论:古汉字的字形同语言里的词或语素的意义有比较直接的联系,使人们能据形悟意;经过隶变和楷化的汉字尽管人人减弱了字形表意的直观程度,但是占汉字极大比重的形声字的形旁在表示字意的类属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同表音字相比,现代的汉字仍然属干表意性质的文字。
  此外国内不少《现代汉语》教材都支持表意文字说,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和邵敬敏主编的教材等。
  以上各家观点都有为数不少的支持者。造成各家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持的评判标准不一。事物的性质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其不同方面的性质。而每个事物又有一个使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而界定这个根本属性标准只能有一个。因此要判定汉字的性质首先要确定一个标准。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各家对汉字性质的定性主要有两个出发点:一个是汉字记录语言的主要方式,再者是文字与语言结构中哪个单位相联系的问题。
  文字记录语言,语言在变化,文字也在变化。不同时期的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并不相同,原始汉字是语段文字,古汉字是表词文字,现代汉字则是语素文字。此外,同一时代的汉字个体所记录的语言单位也不完全相同,就现代汉字而言,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占优势,汉字主要记录语素,兼记词和音节。因此以记录的语言单位为标准则不能概括整个汉字体系的性质。
  我们若从文字记录语言的主要方式入手则能很好地概括汉字的性质。
  文字是为记录语言产生的,语言具有两大要素:外部语音形式和内部意义内容。文字记录语言即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得出两种体制的文字。一种从语音出发建构形体,间接记录语义,我们称之为表音文字,另一种是从意义入手建构形体,间接记录语音,我们称之为表意文字。汉字便是这类文字的典型代表。语言类型的不同决定了文字的记录方式不同。有的语言如英语,音节结构复杂,从而同音词少,直接用拼音文字来记录比较可行;而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同音几率高,如用拼音文字则不利于表意,用形体来表义并互相区分的汉字则很好地记录汉语。汉字以意构形特征清晰地反映在整个汉字构形史中。
  从文字发展规律来看,任何自源的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都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它们的构形元素字母和字符同出一源,经过不同的社会约定,得出不同程度的抽象结果。表意文字如汉字的字符抽象程度则没有字母的抽象程度高,它具有一定的象物性,这种象物性随文字的发展逐渐淡化。到现代汉字阶段则很难纯粹从符号中得到意义信息。汉字的象形性只反映原始部分汉字和字符的特点,因而汉字象形文字说不全面。
  在具备了一定的字母和字符后,字母和字符开始有理据地组合,创造更多的文字。表音文字把字母作为记音符号,采用拼音法来记录语言。汉字的字符形成之后并没有演变为记音符号,而是逐渐义化,形成义符,再通过义符组合构造新字。象形字是典型的图形义化字。指示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表示意义的。会意字和早期形声字就是早期和合体字。会意字是由两个及以上义符组合而成的,字义是由这几部分组合而成的。早期形声字是为区别意义,减少因假借或引申而产生一形多义所带来的混乱,在原字符上增加义符构成的。
  如:然:本义指“引火点着、燃烧”:假借作代词,“这样、那样”。为区别据本义造新字“燃”。禽:本义指狩猎的对象,后来引申为捕捉,逮住。为区别本字写作“擒”。
  文字是为更好地记录语言而逐渐完备的。以最简洁的形体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语音和语义信息,形声相益的结构是最完善的形式。“汉字构形史的后期,人们对形声字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对其结构进行静态地描写和分析,总结出了“声符+义符”的结构形式,并进一步发展为“形声拼合”的造字法。”(陈淑梅:1998)形声拼合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形声字成了占汉字90%以上的主体成分。
  我们从早期的形声字可以看出,声符在这些字中占主导地位,增加的义符是为了以形别义。“声符具有示源和示音两种功能。示源功能是指声符具有提示形声字所记的词的源义素的功能。”(李国英:1996)“源功能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功能,示音功能则是其附带功能,是示源功能造成的一种客观结果。”(郑振峰:2002)后出形声字声符的示音功能是自觉选择的结果,其中大部分仍是选择示源声符。如现代新造字“氧”从气养省声,意为:“可供养人生存的气体。”
  据此,我们认为意音文字说基于汉字的主体部分形声字,认为形声字在结构上用形符表示一定的意义,用声符来记录词的语音,从而判定汉字性质为既表义又表音的意音文字的说法站不住。形音文字说同理说不通。
  从汉字构形发展史来看,从据意绘形的图画文字脱胎而来的字符开始义化,义符组合继而形声拼合,汉字一直从词语的意义入手构拟形体,表意手段不断进化,顽强地坚持着表意性。
  文字在其使用过程中会遇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时会以假借来应急。如语言随语法化的不断增强,需要一些虚词来完善表意。虚词不方便据意构形,会借用已经存在的表意字来表达。甲骨卜辞中就存在着大量的假借现象。但不能据此而断定汉字具有表音特质。假借只是借形取音舍义的替代现象,不会改变汉字的表意性质。假借字的记音性属于用字问题,任何汉字都有被借用的可能。现代汉语中用来音译外来词的字就是典型的借用实例。因此汉字表音文字说不能成立。
  综上,汉字的表意特质是其区别其他文字的根本性质。在不断的发展进程中,汉字的形体在不断变化,记录的语言单位也在不断变化,但表意性质一直未变。王宁先生曾对汉字的构形系统做过科学的描写。他说过:“世界上许多古老的文字,……都是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阶段,但是这些文字在演变中,都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被外来的拼音文字所取代,只留下一些难以识读的字符,惟有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一直坚持着表意的特点,不停顿地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有着日渐严密构形系统的表意文字。”
  
  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