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试论双宾语的规范化

作者:訾小广 刘学云




  随着语言现象的丰富,语法研究的深入,双宾语的所指扩大了。一些原来与双宾语差别颇大的语法现象也被当作宾语了。怎样规范双宾语,使双宾语有个明确一致的标准,是一个需要认真讨论的问题。
  
  一、双宾语的历史
  
  一般认为,双宾语中的一个动词支配关涉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一个指人,一个指物。根据距动词的远近,可以分为近宾语和远宾语,近宾语叫间接宾语,远宾语叫直接宾语。如吕叔湘、朱德熙先生认为:“两个宾语,一个动词有时候会有两个宾语,多半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例如:‘他教了我们一个好方法’。”这是典范的双宾语的定义。例句也是典型的,成为传统的双宾语模式,我们叫它传统的双宾语。
  传统双宾语具有如下特点:
  (一)动词支配关系的两个对象第一个指人,第二个指物;
  (二)两个宾语之间互不相干,没有结构关系;
  (三)动词能分别支配两个宾语,能与两个宾语分别搭配而不至于出现歧义;
  (四)动词有“予夺”性。如双宾语中常用的动词有“取、给、送、送给、赠、奖、罚、叫、告诉、通知”等。
  
  二、双宾语的现状
  
  近些年来,双宾语的范围扩大了,它打破了传统双宾语的模式,产生了一些新的双宾语形式,如:
  (一)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同一类事物
  这种现象是指动词支配关涉的对象不再只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而是两个宾语可以都指人,也可以都指物,如:
  1.市体委给了我们两名教练。
  2.派给我们两位教师。
  3.他先后送给资料室几本珍贵的书。
  4.送给动物园几只鹿。
  1、2的宾语都是指人的,3、4的宾语都是指物的。不但如此,动物支配关涉的两个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是同一对象。这类双宾语的特点是,动词是“叫”类动词。如:
  5.大家叫他“老滑头”
  6.骂他坏蛋。
  7.称他“老大哥”。
  8.当面叫他“八癞子”。
  “叫”、“骂”之后的宾语都是两个。“他”与“老滑头”“他”与“坏蛋”等都是指人,而且是指一个人。
  (二)双宾语中,第二个宾语可以是谓词性的
  一般的说法是,双宾语多半是一个指人,一个指物。不管是指人还是指物,都应是名词性的,近年来,双宾语的第二个成分发生了一些变化,谓词性的成分也可以做双宾语了。如:
  9.告诉他小心点儿。
  10.老渔民告诉我,洞庭湖还有更多更美的珍珠。
  11.你告诉他下午的活动取消了。
  12.我告诉他,我没有去北京。
  这些双宾语中,第一个宾语是体词性的,第二个是谓词性的。能带谓词性直接宾语的动词,大多是表示教示意义的。如:“教”、“告诉”、“通知”、“请示”等。这类双宾语的特点是,谓词性的直接宾语(远宾语)往往比较复杂,可以是一个述宾短语,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也可以是兼语短语,还可以是一个动词性的偏正短语等。这种双宾语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双宾语“动+名+名”的传统模式,突破了两个宾语都是体词性成分的说法。
  (三)动词支配涉系的两个对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结构关系
  按照一般的说法,两个宾语之间互不相干,没有主谓、偏正等结构关系,近年来也有了一些变化。如:
  13.我借了图书馆两本书。
  14.抢掠了我国不少文物。
  有些语法书把这类句子也看作双宾语。虽然这类句子的两个宾语之间没有助词“的”,没有明显的结构关系,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某种暗含的结构关系,如“图书馆”与“两本书”之间,“我国”与“不少文物”之间都存在着偏正关系。这种情况在早期语法著作中很少出现,现在也已有一定的市场了。
  (四)“准双宾语”的说法
  除了上述几种较为典型的对双宾语的范围的公然突破,还有一种羞羞答答的突破,即“准双宾语”的方法。所谓“准双宾语”,实际上是充当双宾语成分问题。如:
  15.她看了艾艾一眼,艾艾仍然睡得那么酣。
  按照丁声树先生的说法,这类句式都是双宾语句。指人的叫真宾语,表动量的是准宾语。
  16.等小王一会儿。
  17.我爱他身强力壮能劳动。
  这类句子,孙玄常先生也当作双宾语的,但人们对此争论颇多。
  
  三、双宾语应该规范化
  
  双宾语的范围扩张了,标准开放了。但也引发一些问题,双宾语界限不清,标准不统一,要建立双宾语明确一致的标准,对双宾语的范围进行较为明确的界定。因此,笔者认为:
  (一)两个宾语之间不应有结构关系
  有些双宾语例句中,两个宾语之间确时没有明显的结构关系,或无法确定其结构关系。如“他骗了我许多钱”。孤立地看,“我许多钱”表义不太明显,结构关系就不易确定,它所表示的意义只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相对完整,它们的结构关系也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在这个句子中,它就是,也只能是偏正关系。“许多钱”是“我”的,尽管这两个成分之间没有结构助词“的”,没有表示结构关系的明显标志,但这两个成分之间不可能不相干,而是确实存在着偏正关系。
  邢福义、黄伯荣等先生明确提出,双宾语之间应是没有结构关系,却无人明确提出双宾语之间可以存在结构关系。因为,如果两个宾语之间存在某种结构关系,双宾语赖以生存的形式将不复存在,双宾语也就不成其为双宾语了。如果动词后的两个成分有了偏正关系,那就成了一般的动宾短语,只不过宾语是偏正短语罢了,如“拿小沈两本书”就是一般的述宾短语,“小沈”是限制“两本书”的,是“两本书”的定语。如果动词后的两个成分是联合关系,那就成了联合短语作宾语了。如“孙中山在绝望里遇到了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十月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就是联合关系,是联合短语作宾语。它们都不是双宾语。
  (二)动词能与近宾语搭配的,可视为双宾语,不能与近宾语搭配的,则不应视为双宾语
  从层次分析法的角度看,双宾语中动词后的两个宾语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实际上这是述宾短语带宾语。如“给他一本书”就应分析为“给他”这个述宾短语带“一本书”这个宾语。所以,如果动词后的两个宾语不能同时出现,那就要做具体分析了,如果动词之后可以出现近宾语,一般是指人的宾语,即使不能单独出现远宾语,也应看作双宾语。因为,动词能与近宾语搭配,构成述宾短语,这样,与后一个宾语搭配的就不是一个光杆动词,而是一个述宾短语了,成了述宾短语带宾语。
  如果动词之后只能出现一个远宾语(指物),而不能单独出现近宾语(指人),那就不能看作双宾语。因为,如果动词不能与第一个宾语搭配,也就不能构成述宾短语,也就谈不上述宾短语带宾语了。如“吃了哥哥一块糖”,如果“吃了哥哥”不能成立,就构不成述宾短语,也就谈不上再带“一块糖”这个宾语了。邢福义先生在谈及这个问题时说,“我收了他一袋黄豆”,就不是双宾语。因为,“如果分开来说,‘收了他’站不着脚。孤立地看,‘收了他一袋黄豆’等于‘收了他的一袋黄豆’,‘他一袋黄豆’是偏正短语作宾语,其中‘他’是定语”。可以说,凡是动词后的两个成分之间存在某种结构关系的,动词大多都不能与之分别搭配,尤其不能与第一个成分搭配。这是因为,动词本来就不是与它搭配的,它只是宾语的修饰限定成分,它与中心词是一个层次的两个直接成分,与动词没有直接的关系,当然也就不是双宾语。反过来说,凡是动词不能单独与它后面的第一个成分搭配的,动词之后的两个成分之间大都存在着某种结构关系,当然也不是双宾语。如张斌先生所举的例子:“老汉买东家一头牛”,笔者认为,“一头牛”就是“东家”的,“东家”可以回答“一头牛”的所属问题,二者之间有偏正关系。因此,“买”就不能与“东家”搭配。反过来说,正因为“买了东家”不能搭配,不能成立,那么,动词“买”之后的两个成分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结构关系,如“东家”与“一头牛”之间就存在着偏正关系,就不能说是双宾语。如果把这样的句子看作是双宾语,那么,“抽了老李两盒烟”,“买了他两本书”也应该看作是双宾语。因为它们是一样的句式,都是“动+(了)+名(代)+数+名”,但是,从语义上看,能说“抽了两盒烟”、“买了两本书”,却不能说“抽了老李”、“买了他”,这种语言搭配上的排斥性,注定这些动词不能与表示人的名词构成述宾关系,也就不能构成双宾语。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对双宾语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但双宾语也总该有一个基本的标准,基本的范围。两个宾语之间不应有结构关系,动词应该能与两个宾语,尤其是近宾语搭配而不至于出现歧义,这应该作为双宾语的基本标准。
  
  单位:河北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