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禽流感与“鸡只”、“禽只”

作者:朱丽红




  根据北京语言文化人学动态流通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禽流感疫苗”入选科技类2005年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2006年,禽流感疫情仍在继续,呈愈演愈烈之势。人们现在不仅关心禽流感对饮食、营养的影响,也关注其它动物或者是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情况。应该说,“禽流感”不仅是科技界的流行语和研究热点,也成了人们日常谈论的热门话题。随着疫情的爆发和持续,“鸡只”、“禽只”等词的使用频率明显提高。例如:
  (1)鸡只猝死切莫大意(《湖南科技报》2005年1月18日第2版)
  (2)放炮吓死他人鸡只应否赔偿(《深圳特区报》2005年7月25日第B03版)
  (3)如果禽流感只在禽类间传播,即使感染后禽只死亡率很高,人们蒙受的也只是经济损失而已。(《科技日报》2005年10月26日第2版)
  (4)疫点内应采取的措施:扑杀所有的禽只,并对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8日第5版)
  从语感上判断,“鸡只”、“禽只”在口语中很少听到。从词的组合方式上讲,这种结构是不陌生的。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合成词是由一个表示事物的名词和计量这个名词的量词组合而成的,如“车辆、书本、马匹、枪支、人口、羊群、纸张、花束、花朵、船只、房间”等等。这些词都被认为是该类事物的总称或称集合名词,在量词的使用上也只能使用表示批量的量词而不能用表示单个的量词。“鸡只”、“禽只”是不是运用仿词的修辞手法创造的新词呢?我们发现,在专业文章中“鸡只、禽只”的使用并不新奇,也不只是用于与禽流感有
  关的疾病:
  (5)以康达尔集团养鸡公司育种中心的黄羽优质肉鸡B系为素材,随机抽取80日龄鸡只公母各20只进行屠宰测定。(《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科版)》,2005年02期)
  (6)2005年4月我院接诊死前症状为精神不振,羽毛粗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口腔黏膜苍白,排黄色或略带红色稀便的鸡只不断增加,有饮欲无食欲,个别鸡只头部皮肤呈暗紫色,迅速死亡为症状的雪鸡。(《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年8期)
  (7)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中国政府至今未批准金刚烷胺用于预防鸡只禽流感,也未批准用于预防鸡只的其他疫病和其他动物的病毒性疫病。(《畜牧市场》,2005年7期)
  (8)我们发现一些养禽户对药物性质不了解,打针部位选不准,方法也不对,以致造成药液打入体内又流出,打针部位发炎、肿胀,有时引起禽只死亡、瘫痪等,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农民致富之友》,2005年10期)
  (9)从深圳市农贸市场300只鸡只样本中分离到27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其抗体阳性率为7%。(《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第5卷第6期,《深圳市不同人群和鸡群感染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状况研究》)
  (10)本病的发生除造成鸡只死亡等直接经济损失外,还会导致饲料报酬降低和继发其他疾病。(防治鸡球虫病应注意的事项,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3年12期)
  从这个角度分析,可以认为“鸡只”、“禽只”的频繁使用是受禽流感疫情成为社会关注热点而导致的专业术语的使用范围扩大。从语料中还可以观察到“鸡只”的使用比“禽只”稳定,一些媒体使用“家禽”或“禽鸟”而没有出现“禽只”。例如:
  (11)此起疫情涉及6个乡镇部分养鸡户,死亡鸡只8940只。疫点周围3公里范围内扑杀家禽36.99万只,紧急免疫家禽1390万只。(《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11月5日第1版)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鸡只”、“禽只”以外,其它的禽类如鸭子、鸽子并没有出现如“鸭只、鸽只”这样的说法,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鸡是禽流感主要的感染者。请看从2005年11月3日9:36人民网上找到的语料:
  (12)越南千余鸭子相继死亡 泰国大量鸡只受感染(标题)
  (13)越南中南部两个省的约1500只鸭子近期相继死亡,有关部门正在对死禽进行禽流感检测。
  (14)过去一周内,越南北部北江省的1000多只家禽(多为鸭子)死亡,兽医部门怀疑是禽流感病毒所致,但有待进一步证实。
  (15)泰国继素攀府发现禽流感疫情后,昨日又证实红统府有大量鸡只及鸽子感染禽流感死亡。红统府的农林部官员称,红统府的死禽鸟,已证实是带高致病性的H5N1,目前的情况是,鸽子先染病,其后才轮到鸡只。
  媒体已经有了关于猫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报道,疫情正在从禽类蔓延到其他动物,“禽流感”的所指也在发生变化。对于社会生活的点滴变化,语言总是会做出反应的,我们将继续观察。
  
  单位:广东珠海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