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文学与“愁”

作者:张同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多处提出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最好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作品的鉴赏,特别是对教材中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培养和提高。描写忧愁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愁”文学,它有着独特的情感价值和审美价值。
  一、“愁”文学可以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当代社会最大的危险就是人被科学技术异化,中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头脑每天都充斥着大量的数理化习题,生活单调,缺乏感情生活,积极的精神思考活动很少。但年轻人的青春成长的烦恼,与“愁”文学相合,我们就让“愁”文学的情感因素悄悄进入他们的头脑,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愁”的世界不单调,表现“愁”的形式丰富多彩。对“愁”文学的分析和探索,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认识。教材中表现“愁”的内容有许多类:一类是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念奴娇》中苏轼面对滔滔东逝的江水,想到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而自己被贬黜,“早生华发”,怀才不遇之情顿生。《永遇乐》中辛弃疾在京口想到了自己的心中英雄——刘裕、孙权“气吞万里如虎”,而自己却备受猜忌,国家危难,个人命运,内心的不平一时涌上心头。姜夔年仅21岁,看到扬州被金兵劫掠后的凄凉情景,痛惜国家衰败,忧伤国家前途的愁绪,充盈了《扬州慢》全词。一类是抒写个人不幸的命运和悲苦。如李煜的《虞美人》,李煜是南唐后主,在宋兵大兵压境时被迫投降,面对被软禁不自由的生活,内心对逝去的荣华富贵极其怀念,内心极其痛苦,不由得发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慨。李清照丧夫之后,在“乍暖还寒时节”,面对“满地黄花堆积”的情景,发出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叹,表达了她晚年的孤独和凄苦。第三类是恋人的别离和相思。柳永的《雨霖铃》写出了与爱人离别之愁,这种愁思无法排遣,只有借酒消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后更是愁肠百结。第四类是羁旅之思。晏殊《蝶恋花》就是此类作品。第五类是感慨人生短促的悲伤。王羲之《兰亭集序》就表达了这种悲情。学生对“愁”的分析思考,不仅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也很容易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二、“愁”文学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愁”虽然是人的众多情感之一,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就像上文分析的那样。西方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幸福在于获得情感的高峰体验,毫无疑问,“愁”是情感高峰体验的内容之一,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情感世界,对他们个性发展、完美人格形成有着极大的益处。比如学生学习主旨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的作品,就能深刻地了解作家的理想和国家命运的关系,激发他们豪情壮志,从而树立远大抱负和理想。我在教学生《念奴娇》时,他们会很仰慕周瑜,想与他一样建功立业;他们也很同情苏轼的遭遇,他们的情感也很复杂。即使是学习感慨人生短暂的作品,也使他们觉得青春时光的可贵,从而倍加珍惜美好时光。
  三、“愁”文学还能调整学生的心理,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现代生活中,中学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他们随着生理成熟,也有着多重心理因素困扰。他们渴望优异成绩,可现实困难重重,有些学生心灰意冷,感情抑郁;有些则放任自流,我行我素。他们渴望与异性交往,可现实不尽如人意。他们有的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有的则清规戒律,自我封闭。处于顺境中的学生不能理解别人的烦恼;处于逆境中的学生则自怨自艾。他们的情感迫切需要疏导。“愁”文学凭借独特思想情感和审美艺术价值在调整学生心理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学习《雨霖铃》,学生除了要了解男女恋人分别的痛苦,更应感受到爱情是一生坚贞的承诺,游戏不得。读《声声慢》,他们除了要体会到李清照孤独无助的痛苦,更要激发对别人的关爱。读《西厢记》,他们从崔莺莺和张珙的悲欢离合中,要感受到“他们”的“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的伟大。
  “愁”文学有着独特的价值,因为我们能够从别人“愁”中,感到自己的幸福,激发对他人不幸的悲悯,从而正确认识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情感,进而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愁”亦无价。
  
  单位:江苏新沂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