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初中语文新课改中的几个不能丢
作者:魏存兴
一、主导不能丢
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指出教师不能独霸课堂。于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一些老师唯学生至上,课堂由“一言堂”变成了“大放羊”、由“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闹”,老师不“主导”了,课堂完全放开了,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学生认识乱了。这是另一种极端:丢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试想,在完全丢了“主导”的课堂上,学生的“智能”能发展吗?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形成吗?因此,初中语文新课改中教师的主导不能丢。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习得能力与探究能力相对较低,每当学生解读文本无法进行时,每当学生认知出现偏差时,每当生生对话出现争议时,每当师生交往停滞不前时……作为教师,要不要“主导”一下呢?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对一些语文知识、阅读方法、文本信息等做一些精要的讲解、指导、提示,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意志品质正在养成中、学生的情绪情感还不够稳定,每当学生讨论出现跑题热谈足球时,每当学生有不参与学习不思考不讨论不对话时……作为教师,要不要“主导”一下呢?这时,教师更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对一些言行不当、胡说乱议、坐着不动等现象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劝诫,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初中属义务教育阶段,班级学生并没有经过考试选拔,学生之间智能程度不齐、差异很大,后进生面也很大,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无法进行时……作为教师,要不要“主导”一下呢?这时,教师要采取“兼顾两头、带动中间”的策略,或讲解面授、或提问诱导、或个别指导,总之要设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全体进步。
突出学生主体,主要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并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当然,这里所说的教师的主导也不是以往的大讲特讲、讲深讲透,新课改必须打破“讲统治课堂”的局面、改变“讲代替学”的教学,但是新课改并不是完全不要“讲”,课改中谈讲色变的顾虑要消除,该讲则必须去讲,某种情况下教师的讲解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教师由教学的“主宰”变为服务于学生发展、指导学生学习、组织学生探讨的“首席”,使教学过程成为有目的、有组织、有生成、有收获、有发展的互动过程。那种缺乏教师组织和引导、失去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简直不可思议,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语文不能丢
新课改强调语文要工具与人文并重,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于是有些教师便高举人文大旗,进行“思想教育”和“精神培养”,那些“就内容而内容”、“为情感而情感”的课堂教学丢弃了语文的本体属性,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提高人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而不是全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感悟文本、品味语言,培养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笔者认为,无论新课改怎么改,语文的本色不能改,课堂教学中“语”“文”都不能丢。
国内一些语文教育专家,无不一致认为,语文教学的本体属性主要在于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体现在重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新课改中的初中语文教学还是要一如既往地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语文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些“谈训练就怕落伍”的思想顾虑要不得;那些脱离文本、架空语言、忽视能力、天马行空式的张扬人文的做法更要不得;那些打着课改旗号,在语文课堂上吹拉弹唱、美术一下表演一下、热闹非凡、实际脱离语文根本的教学要坚决禁止。语文老师们,请守住语文阵地,请保住语文本色。
再说,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品味和升华,通过读、写、听、说等的语文活动才能实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达到人文内化。那种架空语言、脱离语文实践的人文是空穴来风、是空洞说教,没有一点实际意义的。只有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推敲文字、品味语言,才能使文本之“道”进入学生内心世界,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趣味。
三、书写不能丢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总目标中提出:“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课标在初中阶段(七——九年级)也提出“会写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等目标。可见,课标对学生的书写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语文老师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一要求,重视学生的书写、抓好学生的书写。
可是,新课改中一些老师一味追求教学形式上的“精彩”、过分看重所谓的“活动”,似乎语文学习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活动而已,忽略了学生的书写,不要求学生写一写或书写得很少。时间一长,学生书写潦草、笔画不分、字迹不清、书面脏乱、错别字多、写字速度慢等问题比比皆是;对常用字,学生一看似乎字字会写,一写结果字字写错,这种眼高手低的情况也令人担忧。规范书写汉字、写好汉字、会写汉字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学生写好汉字、会写汉字也是一项最基本的能力,作为语文老师千万不能忽视、也不能丢弃。如果不书写书写、不练习练习,对书写的规范认真程度不要求要求,学生的书写能力能提高吗?再说,学生写字总是愿意模仿老师的字迹,老师何不写好汉字、工整板书,为学生做出榜样呢?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什么时代了,还要求什么书写?电脑会打字就行了。试想,汉字不会写、间架结构不清楚,能用“五笔”打字吗?即使不用五笔,打出的文稿错别字很多,又找不出,行吗?新课改中,无论如何,学生的书写不能丢,这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文老师们千万不能忽视。
四、朗读不能丢
新课程提倡教学的多边活动,于是乎课堂上讨论纷纷、活动多多,却淡化了朗读,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了。在一次评课会上提到朗读的时候,有一位教师振振有词: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要的是多边、是互动,哪里还要什么朗读?朗读是老一套了,早都过时了!朗读过时了吗?应该丢弃了吗?真是令人费解!笔者认为,语文课堂上的朗读不会过时,也不应该丢弃!
笔者教了十七年语文了,有一件事印象深刻:那节课上,笔者用平和的语气、饱含深情地朗读了一篇表现亲情的文章,读完后,教室里一片哭泣声,为什么呢?是亲情打动了学生,是朗读感染了学生。不用多说,朗读在感知文本、理解文本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专家们经常说,朗读是培养语感、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感动学生、感染情怀、内化人文的重要手段。翻开《语文课程标准》,其中也明确地写着,让学生能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见,朗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啊!
语文书中,值得朗读的美文很多,这些美文何不朗读朗读呢?笔者曾到兰州市听过一节课改观摩课,内容是莫怀戚的《散步》,是一节朗读指导课:范读感染→朗读感知→朗读比较→朗读品味→朗读升华。学生们读得入情入境、颇有感受,受到评课专家与很多老师的好评,其亮点就是老师把朗读作为一把解读文本、打开思维、感悟语言、升华情感的钥匙。因此,作为语文老师,不要忽视朗读啊!
总之,新课改势在必行,对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不改不行。但是,以往教学中好的地方、成功的做法,要保留、坚持在新课程中;新课改是扬弃,并不是完全否定。在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发挥老师的“主导”,正确处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保持语文的“原汁原味”,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质。
单位:甘肃榆中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