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
作者:赵 冰
一、构建和谐高校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高校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高校和谐校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高校的发展。再者,和谐高校是构成和谐社会的稳定基础之一。目前,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基尼系数已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国际公认的社会矛盾更复杂更尖锐的时期。因此,社会要和谐,稳定是基础,而高校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构建和谐高校是维护高校稳定的必要举措。高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正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反映到高校使得学生之间的贫富差距的扩大,给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心理落差,使部分学生形成自卑、自暴或反叛的复杂心理;随着招生人数的扩大和就业制度的改革,一部分学生毕业等于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高校的稳定增添了新的变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学生必然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要稳定,必须正确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效化解风险,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大力促进校园和谐。
(三)构建和谐高校是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高校通过履行培养优秀人才、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职能,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行者、主阵地、辐射源和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等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只有消除校园中消极的负面的东西,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才能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高校的发展,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坚持高校办学方向、配置高等教育资源以及推动高校发展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然而,当转入市场经济这个大背景后,一系列的管理弊端慢慢浮出水面。
(一)高校行政管理中一直沿用“科层制”的管理模式,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来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迫于规章制度和上级的压力来管理,工作形式僵化,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用提创造性。
(二)高校管理中还存在着主体倒错的现象,行政人员成为支配高校运行的核心,依据权利意志指挥、编排教学和科研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在相当程度上成了行政系统执行权力意志的工具,没有充分发挥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作用,甚至学术领域也要由行政部门来主宰。
(三)由于政府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政策和规则,因此高校进行自主管理空间不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通常会首先遵循和执行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只能够在规则许可的条件下选择一些改革力度非常有限的改革方案。
(四)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很难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那一套,校院系都是小而全、层次多、分工细、环节繁,机构臃肿,行政编制庞大,影响了学校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效率,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非教学科研性的事务。
(五)高校还存在着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不齐的缺陷。计划经济时代,从事高校行政管理的大部分人员的整体素质都不高,大量人员因机遇、特权、物质利益等挤身于行政系统,使行政系统人满为患,而旧的行政编制体制不能使人才正常流动,不能形成灵活合理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
(六)高校还存在着一个严重的现象:行政权利挤占学术权利。这是高校独有的,也是愈来愈突出的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的泛化导致学术权力缩减,进而形成了学术权利日渐服务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具体表现在一线教师的业务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或者是学术专家的合理意见无法有效地被采纳,“官本位”而不是教学、科研本位的观念普遍存在。
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行政管理模式
(一)厘清行政管理的本质,一切围绕学术活动为中心。
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必须厘清大学的本质,明确大学的价值取向以保证三大职能的实现。学术活动是大学最重要的活动,学术活动是大学中包括行政管理、后勤、生产以及其他校园活动存在的逻辑依据。高校的行政管理要紧紧围绕教育科研等学术活动为中心。在高校管理中,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是高校管理的两条腿,在实际的管理中往往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织在一起很难划分,学术管理在高校发挥支配作用,而行政管理作为一种外在的结构形式维系着高校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高校中行政权力的行使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学术活动的顺利进行,服务于教学科研工作,因此,高校的行政管理内容里,往往拌带学术因素。高校的行政管理模式应将学术活动放在首位,一切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学生和教师是大学得以存在的根本,没有学生和教师就没有大学。而高校的行政管理就是有建立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和学生学习欲望积极性的良好的运行机制,达到提高教师,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
(二)转变观念,改变旧的官僚制管理模式,适当分散权力。
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的背景下,原有的管理模式及方法已经不再适应了,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也要有所转变,如今,高校中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日渐盛行。而学院制的建立,根本上是要将高校权力中心逐渐下移,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式管理,扩大学院和系的自主权,从而适当加强基层行政机构的适应能力,激发基层自主寻求发展的动力。在权力分散时,要注意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并且还要适当建立一些代表机构让各种利益群体参与学校的决策,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避免各种群体因相互间的分歧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形成内耗。
要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职能创新。目前高校中机构膨胀、人员臃肿的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大学中的食堂、公寓、医院甚至是体育设施,应该完全交给市场,使其按照市场的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从而焕发出活力,缓解高校行政管理压力。在具体操作中,要对原来执行部门进行改革,而保留原有的决策、调控、监督部门和人员。在将部分职能交由社会服务机构、中介部门,还可以缓解大量的经济压力。此外,行政管理部门之间还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职能间具有联系的人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联系,促进团结、竞争、协作的局面的出现,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提高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管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身体素质来完成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更要有能独挡一面的能力素质。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校内校外,各部门之间,教师与学生都有一定的联系,行政管理者应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合理协调好学校内外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为本校、本部门的各项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行政管理者还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对于行政管理者来说,是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不可缺少的能力。高校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主要是对人的管理,与人打交道,良好的沟通能力能正确处理工作中所引发的矛盾;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还要有创新能力,不应墨守成规,对事物的观察要敏锐,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意见和措施,克服困难,不断进取。
同时优化行政管理者的结构,提高懂经济、懂法、懂管理的人员的比重,积极推进社会公开考试和招聘,吸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到管理岗位上来。同时,改善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从而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四)以人为本,强调行政管理的服务功能。
行政管理者不要一味陷身于繁杂事物中,要时刻注意调整心态,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既是服务于领导,更是服务于广大的教职员工,服务于社会。行政管理者在工作中要从最广大师生的正当需求出发,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办事程序,精简办事机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
同时,领导者也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行政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潜能。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势必会影响工作者的工作热情,所以领导者要适当考虑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安排和合理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工作者的心理状态,使其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以达到更高的工作目标。
高校行政管理是一门很深的科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关系和谐高校建设的成效。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高校行政管理的总趋势是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和民主化。我们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高校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