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珍爱 珍视 珍惜
作者:徐立刚 刁长城
兴办于2002年的赣榆县外国语学校,2005年首届毕业生参加中考,综合评估即位居全市180余所学校之首,2006年再获连云港市初中教学评估最高奖——教学质量综合奖。如此辉煌的成绩,关键在于有一支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其中有31人在省、市业务大赛中获一等奖。在这璀璨的群星中,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省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连云港市首批名师、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徐立刚。应《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的特邀,我们专门采访了徐校长。
刁:尊敬的徐校长,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和质量在全市都是屈指可数的,在语文教学园地,宗旨育人化,作风民主化,方式合理化,关注学生,关注学习,“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步强化,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初步确立。你作为语文教学战线上的一员,你觉得如何更好地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兴趣,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更重要的是要珍爱学生课堂上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我记得在执教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组织学生讨论车夫的性格时,有一位女生自告奋勇:“我觉得车夫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小说中的‘我’不必为自己的所想而惭愧。”当时我觉得该给这位女生一个陈述理由的机会。
且不说这位女生的看法是否正确,单是她善于思考、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就值得肯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况且这位女生能积极研读课文,紧扣文本中的词句感悟、理解、分析、归纳,形成自己的看法,这也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不然怎么会“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一件小事》这一教学事例,也启示教师要与时俱进地研究学生,把学生当作平等对话的对象。不能用传统的“学生”观念看待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那位女生从事实出发,站在人要坚持原则的角度,可能还受了街头上一些故意装腔作势行骗行为的影响,来理解车夫和“我”的所想所为,她的观点带有了现代生活的色彩。这种情况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遇到:有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建议把大山当作旅游资源来开发;有的学生认为,欧阳修整天临溪饮酒、游山玩水、不务政事,是他被贬滁州后,心情郁闷的表现,根本不是在“与民同乐”;有的学生认为,鲁迅在三味书屋可以扯直嗓门大声读书、上课画画、先生读书时可以偷偷地做小动作、到后面的小园子里寻蝉蜕、对先生读书的情景记忆犹新,可见他不是厌恶而是怀念三味书屋的生活。这些独特的感受,正体现了现代中学生的思想和意识,是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现代中学生感悟文本的独特体验。因为语文课程本身就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是植根于现实的。
刁:专家们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社会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进程应该努力与生活进程,与学生的发展同步。如何加强课堂与课外的沟通,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合格的人才,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徐: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还应面向社会,面向实际,要珍视学生自身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可以利用的课外学习资源。课程标准的主要实施者是一线的教师,他们对于哪些课程资源可以进入课堂,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要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自身的生活阅历、艺术特长、语言素养、知识经验、成长生态对学生理解知识、思考社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知识基础,是难得的教学资源。
先谈谈生活阅历。
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感受生活。学生的生活阅历本身是一笔难得的教学财富,是课堂教学可利用的资源。如在教学《巍巍中山陵》时,可让曾到过中山陵的同学作为导游,引领其他学生“游览”南京中山陵,体会文中营造的庄严、肃穆的气氛,感悟伟人伟大的品格和不朽的精神,理解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敬仰之情;教学《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可先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你发现好友思想、行动上有缺点,你会怎么办?”“如果听到别人严厉的批评,你又会怎么办?”再来阅读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体会文中论证观点的巧妙方法……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再说说艺术特长。
有人说“学生是有待点燃的‘火把’”,有主动探求知识的愿望,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为他们展现自己的艺术特长提供空间。
有位语文教师在教学《我的中国心》这首歌词时,让本班一位获得市声乐比赛一等奖的同学当堂演唱,让该生谈谈自己演唱时的心情。接着由本班擅长二胡、小提琴、竖笛、口琴的同学对照乐谱伴奏,其他学生在优美而又凝重、朴实而又深沉的音乐声中诵读《我的中国心》,真正体会到了诗人所写的海外赤子那颗永不改变的爱国心,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既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才智的机会,又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学生的语言素养、知识经验、成长生态等等也是语文课堂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不再赘述。
实践证明,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提供发展平台,不仅能让学生乐学、善学,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提高自主意识。同时,扩展了教育内容,激活了师生经验,尤其重要的是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育教学智慧,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改革目标。
刁:走进赣榆县外国语的校园,墙上的名人名言,花园中的标语牌,画廊中的张贴画,好像都在向学生述说,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处处是语文”的良好氛围,你觉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有好的途径吗?
徐:“生活中处处是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让学生珍惜每一次语文学习的机会,营造实践的语文,生活的语文。
记得我们学校刚刚成立不久,省拔河比赛在我校举行。我班学生荣幸成为观众,学生亲历了拔河比赛的场景,心情非常激动。我因势利导,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创设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请你以队员的身份,向未能亲临现场观战的同学转播拔河比赛取胜的盛况。”有位同学是这样描述的:“伴随着啦啦队那节奏分明的‘一、二’、‘一、二’……的呐喊声,我们咬紧牙关,齐心协力,一点一点,慢慢挪动,直到又听见哨音,天啊,红绳居然躺在了我们身前! 队长高兴地站起来,猛力挥动了一下拳头:‘赢了!我们赢了!’霎那间,全体队员像触电一样全体起立,鼓掌呐喊!一瞬间,刚才冷凝的血色,也变成了热烈的火红,连对手脸上的懊恼仿佛也在鉴证着我们的胜利!”如果没有深刻的独特感受,学生又怎能把当时的情景描绘得如此逼真、如此生动呢?描绘拔河比赛这一创新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爱好体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可见,我们只要利用好身边蕴藏着的自然、社会、人文等丰富的语文学习机会,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作为母语,语文无处不在,而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认识语文教育全面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所谓教材只是例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后,举一反三,才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得到提高。
刁:感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你对新课程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解读是如此地深刻、透彻,你深邃的思想,幽默的谈吐,鲜明的见解,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相信外国语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在你的引领和指导下,一定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衷心祝愿你在今后的教学园地取得更丰硕的成果!我们也衷心祝愿外国语的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