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在诗歌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

作者:李翠萍




  四、想象画面,感受情感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都有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间接形象并不作用于欣赏者的感觉器官,它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只可思而得之”,即接受者只有凭借作品所提供的直接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把它再现出来。正如张玉能先生所说:“在阅读、朗读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想象和表象的运动来创造好的形象,使形象历历如在目前,这样就可以进入审美意象的世界。”
  因此,在诗歌意象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发挥想象力,按照诗人所给的意象提示,运用各种方法,寻找艺术空白,启发学生想象,串通诗文跳跃处,拓展再现画面。
  《元曲鉴赏辞典》中引用了霍松林先生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鉴赏,这堪称运用联想再现情境的精彩一例:
  时已深秋,一位远离故乡的“断肠人”还在天涯漂泊。他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在荒凉的古道上奔波,不知道哪里是他的归宿。哦!那纠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已没有乌鸦的栖息,又到黄昏的时候了!一条溪水从小桥下流过,桥那边出现了人家。然而那不是他的家啊!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便想起自己的家,也很想回家,却怎么能回得了呢?过了小桥,叩那家的门,骑着瘦马,冒着西风,忍着饥饿,在那荒凉的古道上颠簸。太阳已经落山了,他仍然在天涯漂泊,漂泊……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境界就是作者描绘的,包含深意的艺术形象,它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诗歌的美,常常表现为诗歌的意象美。意象美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它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形成画面,进而感受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以上四种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有时可以同时使用,有时可以侧重运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法。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审美是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的。在教学中如果能借助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借助课文优美的语言把蕴含的真、善、美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其思想上得到启发,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美的情绪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为艾青无比激动复杂的、饱含深情的独白“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感染;为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热爱祖国、关心民生、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坚定信念而赞叹不已。这样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并且获得应有的语文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李翠萍,女,现居广东珠海。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