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作者:于发平




  中华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大瑰宝,它经历几千年的咀英嚼华积淀而成,深厚的传统规定了她的特质,成为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身上不灭的烙印。这种文化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行为和思维习惯中,存在于民俗中,存在于我们民族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民族语言中。所以,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是多样的,语文学科不可能独担大任。语文学科之所以承担着民族文化教育的重任,不是简单的因为它总是涉及到民族文化的文章阅读,而是因为它承担着民族语言的学习指导任务。语文学科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只能是民族语言的规范的学习和美感化学习,而不是别的。
  上海高考语文命题近两年连续在第一阅读语段选用关于民族文化的文章:2005年春考选用的是关于京剧艺术的一篇演讲稿(节选);2005年秋考选用的是关于剪纸艺术的文章;2005年春考选用的是关于中国扇子的文章。这种连续的、紧锣密鼓的选文倾向,自然向所有的中学语文教师传达出重视民族文化的导向信息:接下来的秋考乃至于以后的高考命题都有可能选用关于中国书法、绘画、服装、饮食、节目、中医等极具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上海高考语文命题的导向自然会强化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熟悉并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教育。黑格尔曾说过,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能脱离直接性的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教育活动离不开的传承和创新,而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才能把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现代化,绝不能抛开优秀的文化传统。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人类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这是许多国家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的。我国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历史,有着无比深厚的底蕴,然而,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就需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有深刻的认识。这就需要对包括中学生在内的全体国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惟有每一个国民都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形成整个民族对共有的文化心理,才能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语文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传承,毋庸置疑在这一点上具有别的学科无可比拟的条件。在200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其目标之一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自豪感”,也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可见新大纲赋予了语文以更为深广的文化内涵,它要求教育都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于漪老师曾明确提出:“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语文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而是一个整体,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它们应该是“沟通交融,互渗互透”。因为“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语文文字形成上兜圈子,语文文字就因失去灵魂而暗淡无光”。因此文学教育实际上“是在向后来者展示民族文化方面独具有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我们可以从国学经典入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节日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针对学生对洋节日无比崇拜的情况,我们可以在特定的日子里,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带领学生走进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那一个个传统的节日里,走进那些带有极其厚重的文化内涵的重要习俗去看一看,看看我们曾经拥有过的那份丰富和厚重。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小说、散文、戏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史上的艺术情英,许多诗词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可以利用阅读课向大家介绍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从内容、意境到自己对于诗词的理解,最后全班同学进行朗读和背诵。在这样每周或每两周一首的积累中,会使学生对诗词逐渐产生兴趣,同时这样的诗词知识积累起来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只有了解它,才会欣赏它;只有会欣赏它,才会更加热爱它;只有热爱它,才会使文化在我们心里生根、发芽,最终使优秀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我们还可努力发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
  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编者也选取了不少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如透过《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史铁生身残志坚、不懈追求的精神和他宝贵的人生感悟……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总是能让我们的心产生悸动,一次次产生撞击的火花,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总之,缺失传统的一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
  
  于发平,男,现居湖北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