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走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误区

作者:蒋昌平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他们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然而,在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却普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
  1.偏重语文知识讲解,忽视作文训练。
  在农村初中,绝大部分语文教师在文本教学时,特别注重文章的字、词、句教学,而忽视了文章的行文构思的讲解。虽说文无定法,但大体有法,作为语文教师给学生讲讲这大体之法,我觉得太有必要了。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语文精神在文本教学的同时传授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可以让他们顿悟、茅塞顿开,这就为学生们敞开了一条通向作文成功的大门。作为语文教师,又何乐而不为了?
  另外,教师不重视作文训练。新课标明确规定,初中“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可是在一些农村初中,一学期下来,有一两次作文训练也就算不错了。有的教师根本就不要求学生平时写作文,认为一到考试(诸如段考、期末考、中考),学生自然能写出来,说什么“车到山前必有路”。俗话说,曲不练口生,拳不练手生。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文章是写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加大学生作文的训练量,这样才能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指导得多,讲评得少。
  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往往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诸多方面进行长篇大论,作文课成了方法课、技巧课。其实,这些“方法”、“技巧”教师完全可以在文本教学中加以渗透,这样,就会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而不至于成为空洞的理论。还有的教师喜欢在学生作文之前,给学生朗读相关的文章,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几乎是一个调子,毫无创新、个性可言。
  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作指导,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似乎一切都无可厚非。但是,教师过多的指导,势必制约着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能力,学生也就无法写出好作文来。
  在作文讲评方面,教师也大都敷衍塞责、草草了事。挑选几个错别字或几个不通顺的句子来加以纠正,或是选一两篇教师认为较好的文章读读即罢,诸如每次学生作文的优点之处在哪、不足之处有哪些,往往被一些老师忽略了。作文讲评没有必要面面俱到,但不管怎样,必须讲到点子上去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症结给解了,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作文讲解的终极目的。
  3.作文批改,教师一人包揽。
  语文教师依然没有转变观念,认为什么事都由自己做才放心,作文批改,当然也不另外。殊不知老师这样辛勤的批改,等作文本一发下去,学生除了看看那红红的分数外,也就没有别的什么收获了。
  4.不重视日记写作。
  我在接任几届毕业班语文教学时,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同学们哇然起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写日记,他们回答的几乎是同一个答案:老师没有要求他们写。其实,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最为便捷的通道,可往往为一些语文教师所忽视,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针对上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可采取如下措施:
  1.少指导、多训练、多讲评。少指导,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让学生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多训练,学生才会在练习中悟出作文的门道来;多讲评,学生才会明白自己的作文好在哪儿,不足之处又在哪儿。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有所提高。
  2.让学生多写日记。第一,可以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第二,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为日后大作文作充分的准备;第三,学生平时多写日记,他们就不会手生,特别是让他们多写感受日记,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会将心中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泪水、或彷徨或惆怅、抑或无奈的忧伤和盘托出。这对于师生来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而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最佳的作文训练方式。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评改方法可以是师生同评同改,可以是生生评改,还可以是教师改学生评、学生改教师评,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灵活运用。经常运用,学生的写作潜能就能得到挖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写作热情得以点燃,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判断能力都可得到相应的提高。
  4.推荐学生优秀习作到有关报刊上发表或参加作文竞赛。学生的作文一旦发表或获奖,他们就有一种成就感,他们写作的激情就会燃烧。这时候,写作文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门苦差使,而是一桩幸福的乐事,是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是一种收获后的喜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我们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作文教学中的陈规陋习,彻底摆脱过去一些错误思想的束缚,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此,作文教学的春天必将来临。
  
  蒋昌平,男,现居广西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