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作者:陈 琳




  “活”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课堂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既有知识的科学性,又有传授的艺术性。语文教师要善于进行艺术化情景创设和教学设计,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课堂里充满艺术情趣,充满生机活力。
  首先,要善于营造“活”的课堂氛围。
  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靠语文教师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宽松自如的天地,成为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王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变“苦学”为“乐学”。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教师站在讲台上,应该把爱的目光投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让自己的真爱充满整个教学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热情地鼓励,积极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教师语言要讲求趣味性、生动性,方法上灵活变通,形式上具备多样化,堂堂有新意,处处有新招,让学生从沉闷枯燥中摆脱出来,进入乐学境地。
  其次,要注重研究“活”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教师要努力求新,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精心设计出最佳思路。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是要精心设计好课前导语。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起课,就掀起一个小高潮。二是要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选好教学突破口。“切入点”的基本要求是新颖,叫得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初中第五册小说单元教学为例,教师可精心设计新颖独特的“切入点”。《孔乙己》的教学可引导学生分析各类人物对孔乙己的“笑”,让学生从这些冷漠的嘲笑中深深地领悟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教师还可以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优化课堂组织过程。如反首为尾法:即抓住结尾这一文意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三是要认真设计好课堂收束曲。如以点评课文、续补后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往往能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
  第三,要灵活选择“活”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灵活多变是教学法生命之源。课堂教学方法最忌成定例、模式化,只有求其“新”“异”,才能开拓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激活语文课堂。教师要学会取舍教学内容,善于不断改换阅读角度,把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特色,把相同类型的课文教出不同的风格,使自己所教的每节语文课,其教学方式方法不雷同、有个性。“活”的教学方法不仅因文而异,而且因人而异。这个“人”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作为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扬己之长。长于朗读,让学生在“听取蛙声一片中”体会语感,吸取信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获得美的享受;长于写作,经常写一些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做好示范;长于煽情,言语之中动之以情;长于诱导,经常巧设疑问……就学生而言,则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差异,包括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特长,优点缺点等,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第四,要避免走入“活”的操作误区。
  语文课堂教学的求活,不能为求活而求活,必须是在务实基础上的求活,在求活的形式中务实。为此,要力避以下不良倾向:一是一味追求热闹而淡化落实。新课改以来,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许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力求热闹,挖空心思,花样百出,一堂课下来,气氛是活跃了,学生兴奋,听课者轻松。这种单纯追求表面热闹实则是舍本逐末,无益于教学。二是过分强调鼓励而是非不分。有的老师盲目坚持一个“肯定”,对学生的回答不管青红皂白,一味大加表扬,学生只要开口讲话,全是对的,不敢带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招来“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或“不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罪名”。这种表面上尊重个性,实则使得学生不仅不能准确掌握知识,而且还弱化了耐挫力。三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文本。在实施新课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倘若喧宾夺主,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的熟练程度,那就事与愿违了。还有的老师不敢很好地用教材,迷信课堂上补充的材料越多,迁移拓展便越好,往往对课文是蜻蜓点水式的一带而过。课外拓展过多过泛,同样是舍本逐末,事与愿违。总之,语文课堂的“求活”千万不能盲目追赶潮流、流于形式,千万不能淡化了语文学习的根本——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品味与积累。
  
  陈琳,教师,现居湖北宜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