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两篇古文句读句意解惑

作者:孙福兵




  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亦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而对文言文有些句读及句意的理解,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现就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陈涉世家》、《岳阳楼记》三篇文章里的个别句子停顿及句意理解,谈谈与课本注释及相应教参的不同看法。
  
  “苟富贵,无相忘”异解
  
  《陈涉世家》中“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一般沿用了两种解释:一种是“如果富贵了,大家互相不要忘记”;另一种是“假如有一天谁富贵了,彼此不要忘记”。现行教材仅注释了这句话中的一个“苟”字(“倘使”之意),对全句的意思没有加注,相应的教参沿用了第二种解释,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都欠妥。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关键有二。一是省略了的“苟富贵”的主语到底指谁,上两种解释都把它视为“包括陈涉在内的任何一个人”。二是对“相”字的理解。“相”:古义一般有三种解释:①释为“互相”(例“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②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例“杂然相许。”)③表示传继关系(例“父子相传。”)。上面两种解释分别依据了“相”的前两个义项。粗粗看来,以上两种解释也是通的,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理解句意,还必须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意,把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结合起来。笔者把“苟富贵”的主语看作是佣耕中的包括陈涉在内的任何一个人,因而对把“相”理解为“互相”或指代“除富贵以外的其他人”的解释不敢苟同。“苟富贵”的主语不可能是其他“佣者”,只能是陈涉。细读课文可知道,具有非凡个性和远大抱负,自视甚高,不满现状的陈涉认为自己有朝一日能够富贵,他并不认为除他以外的“佣者”也可能富贵;其他“佣者”也并不认为自己会富贵,因此回答陈涉的话时用的是“若”(原句为:“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这个“若”除了“你”的意思,别无他解,而不是用的“吾等”、“吾辈”之类,故主语专指陈涉无疑。此乃其一。陈涉深深了解自己和其他佣者的性格和心理,下文还以“鸿鹄”自比,以“燕雀”喻其他“佣者”,更能说明他确认其他“佣者”无富贵之可能。此乃其二。事实上陈涉后来富贵了,“佣者”以“轻威”见杀,掉了脑袋,陈涉违背了他“苟富贵,无相忘”的诺言,“佣者”一直未能富贵。此乃其三。
  据此,“苟富贵”的主语应是陈涉。“相”也只能相应地指代对方“你们”。全句的正确解释应为:假如有一天我富贵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
  
  新解“长烟一空”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一句,课文的注释及相配套的教参都解释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对于这一解释,笔者觉得不尽合乎情理。
  “烟”与此解释有关的义项有两项:①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如炊烟、狼烟;②像烟的东西:如烟雾、烟霭、烟霞、烟波。文中和教参取第二种解释,这完全可以。而句中以“长”修饰“烟”,释为“大片烟雾”,如此作对应的理解,“长”便有了“大片”之意,这样意思虽可以说通,可“长”的形状特征不也就丢了吗?按照课文注释及教参的解释,原文似乎用“弥雾”或“迷雾”更为妥当,可是作者为何用“长烟”而不用“弥雾”(“迷雾”)的呢?较为合理的解释是前者比后者更有意境,这也是笔者下文所要述说的,不过依据与此不同。
  作者从“而长烟一空”一句往下写的是洞庭湖的月夜美景。夜晚既然已生“长烟”(大片烟雾),可是突然间又怎么会“一空”(完全消散)呢?按照常理,这“长烟”不待到第二天日头渐高的时候是不可能“空”的,更谈不上“一空”,因为这是夜里,月光毕竟不是日光,参照我们的生活感受,不难理解“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的解释,有悖实情,缺乏科学道理。
  那么如何给“长烟一空”更为合理的解释呢?依笔者拙见,只要对“烟”字取第一中解释,将“烟”理解为“炊烟”,对“一空”的“一”取其形状特征理解为像“1”字一样即可。笔者的理由是:下文有“渔歌互答”一句,据此可以作这样的推断——有“渔歌”就有居船的人,有居船的人便会有炊烟;下文又有“皓月千里”一句,既然是“皓月千里”,那么能见度便很高,如此渔船上升起的袅袅炊烟就能看得清清楚楚;下文还有“静影沉璧”的描写,课文中的注释为“这是写无风时水中的月影”,同样是无风的环境,向水下看可以看到沉入水中的“玉盘”,那么向天空不也可以看到像“1”字一样笔直升向天空的炊烟吗?据此,“长烟一空”完全可以解释为“长长的炊烟如‘1’字一样袅袅升向天空”,这样的理解不但与作者写月夜的美景的文字完全吻合、协调,而且使境界全出:一碧万顷的湖面上,波平浪静,明月当空,炊烟袅袅,歌声回荡,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孙福兵,男,现居江苏如皋市。